(命理浅说)九、“五鼠逃元”
九、“五鼠遁元”
“甲己还加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
此为“五鼠遁元”口诀,简称“五鼠遁”。它所表述的是日干支与时干支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刚好是二十四小时,五天就有六十个时辰,而天干地支的组合恰好有六十种,两者正好相合。因此之故,任取一个连续的十天,后五天的六十个时辰必然是与前五天的六十个时辰一一对应的,时辰的轮回周期六十个时辰就是一个五天,这就是“五鼠遁”一词中“五”的由来。
那为什么又要用“鼠”呢?
大家知道,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地支顺序是固定的,从晚上的子时开始排,一直排到第二天晚上的亥时,而子所对应的生肖是鼠,所以就叫作“鼠”了。跟“五”综合起来,就叫作“五鼠”。至于“遁”这个词,一来它有迁移的意思,暗示着变化;二来它又有隐藏的意思,民间在提及时辰的时候往往会用数字或者地支来指称,如十一点/十二点(子时)、一点/两点(丑时)等,很少会提到时辰的天干的,时辰的天干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它隐藏起来了,不露脸了。这就是“五鼠遁”这个称号所涵盖的意思。个人愚见,请方家指正。
在前文讲过,干支组合的排序是从甲子开始的:甲子、乙丑、丙寅……不管是年、月、日、时,其干支组合的排序都离不开这个顺序。就时辰而言,它的干支组合的排序跟日的干支组合的排序是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的。日从甲子开始排:甲子、乙丑……时也是从甲子开始排:甲子、乙丑……甲子日的十二个时辰依次为甲子、乙丑……甲戌、乙亥,乙亥之后是丙子、丁丑……丙戌、丁亥。从丙子开始,甲子日已经结束,被乙丑日取而代之了;丁亥之后是戊子、己丑……戊戌、己亥。从戊子开始,乙丑日已经结束,被丙寅日取而代之了……按照这样的步骤反复推衍下去,最终得出来的结果就是:凡是甲日或己日,其时辰必然从甲子时开始;凡是乙日或庚日,其时辰必然从丙子时开始;凡是丙日或辛日,其时辰必然从戊子时开始;凡是丁日或壬日,其时辰必然从庚子时开始;凡是戊日或癸日,其时辰必然从壬子时开始。这就是“五鼠遁”口诀所包含的意思
问题:
1.时辰跟小时有何区别?
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没有二十四小时的概念。小时的概念是随着阳历的传人而产生的:十二个时辰被细分为二十四时。但由于这容易跟时辰概念产生混淆,于是就在时之前加了一个“小”字,变成了二十四小时。这样一来,两个概念就很好地区分开来了:一天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一天共二十四小时。
2.干支历中新的一天是从晚上十一点钟开始还是从午夜十二点钟开始?
在干支历中,新的一天是从晚上十一点钟开始的,阳历中新的一天才是从午夜十二点钟开始的。
3.五更指多少点钟?
我国古代计时手段比较有限,白天还可以通过观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者通过观看光线的明暗度等来感知时间,可是到了晚上,时间就不好感知了,于是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由更人打更报时,每晚打五次,每两个小时打一次,分别称为一更(初更)、二更、三更、四更和五更。五更与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为:一更对应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更对应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更对应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四更对应凌晨一点到三点,五更对应凌晨三点到五点。
附录: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
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前;
丑时: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前;
寅时:凌晨三点到凌晨五点前;
卯时:凌晨五点到早上七点前;
辰时:早上七点到早上九点前;
巳时: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一点前;
午时: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前;
未时:下午一点到下午三点前;
申时:下午三点到傍晚五点前;
酉时:傍晚五点到晚上七点前;
戌时:晚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前;
亥时:晚上九点到晚上十一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