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将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交给魏国?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东下,半路“开了个小差”,溜达到蒙古草原一日游,又从陕北高原与吕梁山之间,悄然南下抵达华山脚下,再一路向东。同时陕北高原还有一条洛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与渭水、黄河在华山脚下聚首。
洛水以东与黄河以西,这部分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地带,就叫作“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在这块貌似“平庸”的土地上,七十年时间经历了五次大战,史称“河西之战”。
第一次河西之战:公元前413年至408年,魏国以吴起为大将,动用强大的魏武卒,多次打败秦军,夺取繁庞、元里、临晋、合阳等地,设西河郡。
第二次河西之战:公元前401年至390年,秦国为夺回河西地区,十余年东征不断。公元前389年,吴起以5万魏武卒,击溃50万秦军,创下了战国史上最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秦国人被迫将防线收缩于洛水西岸。
第三次河西之战:夺取河西之地后,魏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东方,秦国获得了喘息之机。公元前366年至262年,秦军乘魏国无力西顾之际,夺回了少梁和繁庞两座战略要地,甚至一度攻入河东。但强大的魏国,在解决了赵国和韩国联军后,回师河西,秦国人知趣地停止军事行动,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第四次河西之战:公元前353年,魏军与赵、齐、楚之间爆发著名的“桂陵之战”,孙膑以“围魏救赵”之策,打败魏军,生擒主帅庞涓。秦国人趁魏军在中原战场无暇自顾时,发兵东渡黄河,攻克魏国旧都安邑。次年由商鞅领军,又攻克固阳等地。
逐步衰退的魏军,东西双线作战,他们被迫在河西修建崤山长城,企图顶住秦军的军事压力。就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第二年秦孝公宣布与魏国和谈,把父亲秦献公和自己,两代君主十几年时间夺回的部分河西之地,又重新还给了魏国,再次把防线退缩到洛水以西。
河西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以至于两国几十年兵锋不断?秦孝公为何将到嘴的大肥肉,又吐出去了呢?
回到地图上不难发现,秦国无论是东出还是西首,有三个战略要点:一是东南方向的武关,对手是楚国;二是东面的函谷关,对手是韩国、齐国;另一个就是河西,直接面对魏国与赵国。
相对于武关和函谷关的天险屏障,河西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魏国想要入侵秦国,过了河西就直接面对秦国首都栎阳,关中腹地也毫无遮挡地暴露在魏国人的刀尖下。
所以,从战略安全上讲,洛水、黄河,以及二者之间的河西之地,是悬在秦国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必须掐在自己手上。
另外,河西大平原水源丰沛,是著名的大粮仓,那里人口密度大,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是个大钱袋子。军事战略地缘的重要性,和经济地位的不可或缺性,就是秦魏两国几十年不停死掐的原因。
既然河西之地那么重要,秦国又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秦孝公为何却把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了呢?
秦孝公肯定不是慈善家,秦国人也不允许他那么慷慨,之所以让出河西,一是军事层面承受不起魏国的压力,二是秦国内部的政治危机急需解决,他被迫以退为进而已。
桂陵之战后的第二年,齐威王信心爆棚,驱使两位马仔宋国和卫国,一起发兵重镇襄陵,企图彻底打趴魏国。假如第一军事强国魏国趴窝,齐国毫无疑问将取而代之,齐威王将迎来自春秋以来的齐国第二次称霸。
只可惜齐威王同学学业不精,不懂得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不清楚桂陵之战胜在哪里。
桂陵之战并不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齐军的胜利,赢在了孙膑的一个“奇”字上,魏军被牵着鼻子来回跑,中了齐军的伏击,魏武卒的优势根本没办法发挥。而襄陵之战则不同,双方在大平原上两军对垒,拼的是实力。
当谋略失效后,齐军的战斗力在魏武卒面前不堪一击,孙膑也无力改变局面。魏惠王为了确保战局优势,还强迫韩国充当马仔,从联军背后袭击宋、卫。
在这种情况下,齐、宋、卫三国联军溃败,襄陵之战以魏军完胜告终。第二年,魏惠王携襄陵之战的余威,迫使另一强国赵国签订城下之盟。根据新达成的盟约,魏国纠合赵国、齐国,挥兵西向,瞄准了趁火打劫的秦国。
公元前350年,魏国重新夺回安邑,又兵围固阳。
以秦国的军事实力,单独面对魏国都毫无胜算,如今魏国得到山东诸国的支持,打下去秦国肯定保不住河西。万一联军打兴奋了,一脚跨过洛水,对秦国来说就是灭国之灾!
在强大的军事威胁下,秦孝公审时度势,决定对魏惠王低头,他忍痛与魏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款,将十几年时间浴血奋战夺回的河西之地,再度割让给魏国,以换取魏国退军。同年,为了降低军事威胁,秦孝公下令将都城从栎阳,西迁至咸阳。
其实即便秦军够强,能抗住魏齐赵联军,秦孝公也扛着不住国内的压力,弄不好不等魏国人开火,他自己就被老秦贵族搞下台了!秦国发生了什么?商鞅变法带来的政治危机!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拉开帷幕,力度之猛前所未有,其中有两条法令,掀起了惊涛骇浪: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涉及的范围极广,为何这两条要拿出单独谈呢?因为这两条法令,直接把刀架在了老秦贵族特权阶级的脖子上。
自西周分封制开始,中国就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社会,豢养了一批王室、公室、卿室为代表的特权阶级,他们凭借出身,就可以父子相传,世世代代享受特权,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权是相当孱弱的,天子和国君都要受制于宗室势力的掣肘,甚至被玩成傀儡。比如齐国的国高二氏,鲁国的三桓,楚国的屈景昭三家等,几乎完全架空了王权。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要干掉这个特权阶级,实行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以保证国家利益不被宗室势力分割,进而在国家意志领导下,保证行政效率的高效。
因此,废除世卿世禄,代之以军功获爵,等于革了老秦贵族的命!
秦魏第三次河西之战时,商鞅变法正处于第一阶段最艰难的时刻。这段时间,秦孝公作为商鞅变法的支持力量,对老秦旧贵族采取了高压政策,包括甘龙、杜挚、公子虔等权贵,都遭了无情的打压和清洗。
表面上秦孝公胜了,其实反对派只是被压制住了,暗流一直在涌动。假如这时候秦国再遭受联军毁灭性打击,毫无疑问,老秦贵族肯定会乘势而起,甚至勾结境外势力颠覆秦孝公的政权。
内忧外患,往往内忧比外患更具摧毁性!在这种形势下,秦孝公被迫牺牲河西,消弭外患,集中力量推行商鞅变法,从根子上解决国家贫弱,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果然,秦国让出河西后,走向下坡路的魏国,也不愿意继续征战,秦国人获得了宝贵的和平期。秦人迁都咸阳后不久,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工作顺利推行,从此奠定了秦国崛起的政治基础。
可见,秦孝公拱手让出河西,既是形势被迫下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他韬光养晦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