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三张脸和经纪人文化
五四温浪未息,在5月6日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看到“政治掮客的真实面目苏洪波案警示”文中有“政治掮客”四字,忍不住吃了一惊:“掮客”这个正常的中性词语,在主流话语中竟有如此不堪入目的道德败相?五四文化,何以至此?
一、掮客文化的中国命运
上述道德攻击性表达,超越了法律的严肃性。联想到现代汉语百年变异,特别是建政后诸多中性词语的语境转化,实不在少数。五四节前后言五四精神,必言及文化重塑,祛魅归真,意义重大,工程浩繁。
让人想起一些亲历往事。
在法律监督实务中,往往需要整合律师、媒体、专家等社会力量行立体推动,也因此曾被人恶意称为“掮客”,意在用道德污名消解“统一战线”,甚或吓退,实现不战屈人之兵。
当时一度落寞,后念及媒体一统和管控下的舆论风险,火不烧身已算幸运,遂慢慢习以为常,但对媒体市场化改革和法治化运作一直念兹在兹,视其为媒体发展繁荣的唯一方向。
也为此查阅定义:古指经济活动中介绍买卖赚取佣金者。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多样化,泛指利用信息、渠道、平台、交流等手段,从事居间、中介、经纪、说服工作(业务)服务,使供需双方(各方)达成交易(合作)者。其获利形式除收取佣金外,也在不断扩展和外延,如将获利转化为投资、入股或参与,等。
百年前,张库大道上的牙纪们(俗称牲口牙子),“卖方要价、买方给价都要在‘牙纪’袖筒里摸手指头,用手的特定动作或暗语来表示数目,这种方式可以防止别人知道价格后抬价、压价或强买强卖,有利于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这种交易方式还延伸到大宗茶叶交易、药材、粮食等行当。”(摘自网络)
上述场景,曾在80年代老家的牲口市场上见识过。一些需要隐秘议价的交易,也可能采取捅袖筒摸指头方式。
历史课本有云,蒋介石曾是上海股票经纪人。多年后方知,这是当时很新潮的合法职业。
改革早期靠“批条子”发财的“官倒”,是首批下海的当代掮客。
纵向比较,蒋的行为更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正应如此,现在民众熟悉且认可的证券、保险、理财经理们,已成为与白富美搭配的高富帅了。
至于演艺明星们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如有谁再像当初那样表现出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无知,只能充人笑料。这就是习惯和接受。
再如实力爆棚的阿里、京东、滴滴、途牛们,则搭建网络平台让人们进行电子交易,其实也是掮客的现代化迭代和进化。
不难发现,掮客是经济活动和市场的产物,是第三产业发达的象征,且与市场繁荣成正比,其中间桥梁作用不可小觑。
可悲者,因长期排斥市场和资本,掮客这个职业不但消失了,而且这一中性表达也慢慢沦为一个负面叙述的典型词语,成为特有斗争环境下用来对所有主流价值观外的事物进行法律之外的道德批判的必杀器之一。
另外,传统的媒婆、老鸨(皮条客)、赌场服务,现代的电视婚介、海内外代购、招聘网、人才经理、算不算掮客?
在政治活动中,掮客即政治说客,以院外活动扮演各派政治力量的利益调和人角色,当然也随时会成为一线政治家。
掮客的社会意义,当指整合社会力量,达成最大共识,优化资源配置,是为社会活动家。
二、媒体掮客,有功无罪
身为河南原阳定论的“涉媒体”工作者,一直关注媒体市场化问题,其中,媒体应不应该有掮客的存在,窃以为完全取决于媒体该不该进行市场化运作这一前提。如果只有统一管制下的官方媒体,则既不需要也不允许掮客,而正在从事业化进行半市场化过渡改革的官方媒体,不论如何修饰遮掩,但凡与市场相关,必不可能完全避免掮客现象。
此外,商业门户也好,自媒体也罢,如体现出越来越多的掮客功能,才能证明其资源整合能力和行业活力,体现出其价值。这一认知,对涉媒体行业来说,是必须趟过的一道心理关口。
必须强调和重视的一个认知死角,即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下,媒体在监督其它社会事物同时,其实也在不同媒体间存在相互监督和制衡现象。正是这个相互揭黑的“自咬”特征,使媒体行业得以淘汰劣质行为,实现行业自净。如再考虑到法治的惩戒功能,对所谓“媒体自我坐大”的担忧,完全是没必要的杞人忧天。
不得不承认,掮客一词在当下语境中仍尚未为民众接受,这当然与长期污名化有关。但现实中无非换了一幅马甲:与媒体有关的各种组织、活动、监督、法律、传播、智库等机构和实践,只要整合有媒体成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掮客的身影,媒体掮客是其中之一,发挥的作用也毋庸置疑。
可以说,在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时代,没有掮客是平静而可怕的,而对待掮客的态度,将决定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也到了为这一饱受意识形态摧残的正常词语平反昭雪的时候了。在中国这个刚刚萌芽的媒体市场中,久负污名的媒体掮客如同即将破处的处女膜一样,惟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的到来。
三、五四运动的三个面相
1、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是三个不同的事物。
2、五四是偶然发端,是革命的百年火种。
3、新文化是深化,有启蒙意义,先以日、后以俄为师。
4、白话文则是工具性变革,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所代,君子之学沦流民之学,当然也是致命一击。
来自:企业与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