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是哲学震惊!相亲被拒绝竟然是因为面相不好!
过年回家被相亲了吧?
相亲被拒绝了吧?
拒绝的理由奇葩吧?
除了没房没车
做梦也没想到
面相不好
会成为一个被拒绝的理由
你若反驳
人家就来一句——
相由心生!
这可就人格与学识的
双重侮辱了!
那么,相由心生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相由心生”一词有很多解法,一说是指人的外在相貌受内在心地或心境的影响;一说是指人的内心所想影响其对外在事物的看法;又有一说是指其貌不扬的人,会因卓越的德才而赢得人的好感——也即“相逐心生”。
第三个意思出自宋朝吴处厚的《青箱杂记》卷四:“荀子曰:‘相形不如论心。’谚曰:‘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此言人以心相为上也。”——这句话也有另一种解释:人的相貌会随心地的好坏而变化,有善心而没有福相,福相就会紧随善心生发;有福相而没有善心,福相就会因为没有善心而消失。
有趣的是,三种意思的使用人群会有一个明显的划分:使用第一种意思的,一般是心灵鸡汤作者、面相学家、心理学家和少数喜爱评头论足者;使用第二种意思的一般是佛学者、哲学家;使用第三个意思的一般是文学家。
三种意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心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相由心生”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如何处理内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两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此偈子人尽皆知、家喻户晓,说的是我法皆空、明心见性之道,六祖惠能大师也因此偈子得弘忍大师衣钵,传禅宗于岭南。在此之前,神秀也作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在五祖弘忍大师看来,二者差别在于一个已然得道,一个“未入门内,还在门外”。那么,这两首偈子与“相由心生”有何关系呢?
“相”即“色相”、“外相”,与“心”相对,是外在环境、事物的总称。佛家认为,世间万物之本性是“空”,即“自性空”,何为“空”?“空”不是物理上的真空,物理上的真空也还是“有”,万物由因缘际会而生,缘散而灭,也即“缘起性空”。一切有、相、事物的存在不是真的存在,不是真的有,因缘灭后即不存在,是故为假有,也就是惠能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
那么,普通人为何会觉得“相”是存在的呢?佛教认为,人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是能够认识到世间万物之生灭变化的,是理解我法皆空、无物常驻的。但由于人生了“虚妄心”,从而生执着心,执着于“相”,而忽视了大道。
诚如《金刚经》所言:“‘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将身、心作为“真有”而修,住了相,以为修佛是在修身修我,以佛法约束其心,修的是表面,修的是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而惠能的偈子,则得佛家法我皆空的精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截了当说明万法皆空,修佛乃修其心,以佛法除其虚妄、执着,发明本心智慧:“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坛经·般若品第二》)
综上,“相由心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指的是世间万物之假有,因人心之虚妄、执着、留驻而生。那么,可否用于形容人的外在相貌受内在心地或心境的影响呢?
传说唐朝名相裴度少时贫困潦倒,一日在路上巧遇一行禅师。大师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禅师,大师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依大师之意,裴度前后脸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是因为其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相随心转。
若此传说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断定:非裴度相随心转,乃禅师相由心生耳!若真能凭相貌断定一人之未来,那“面如蒙其”的孔夫子不是得当一辈子奴隶?岂不闻安疆定国之钟离无盐乎!
再举个例子:镜中物。
一面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
可以将“镜子”理解为人心,将所照之物理解为“相”,万物来时照进本心,万物去时本心不灭,而心中之万物灭。若没有镜子,则万物来时无物可照,本心之镜像不生,所以,“相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