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有资格将嫦娥着陆地命名为“广寒宫”?
t在中国对月球流传几千年的传说中,“嫦娥”、“玉兔”和“广寒宫”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正因如此,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命名为“嫦娥”,嫦娥三号和四号携带的月球车也起名为“玉兔”,但是使用“广寒宫”命名月球地理实体并不简单,需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批准才能从中国走向世界。直到2023年1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同意,将嫦娥三号的着陆地命名为“广寒宫”,成为全球科研界都认可的月球官方地名。这背后,是中国航天在人类月球探测事业中的巨大贡献。
t月球和其他地外天体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理论上任何国家都有权限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要求,然而能正式获批有着严格要求。
嫦娥五号着陆的区域就在风暴洋的吕姆克山附近(图片来源:NASA)
月海/洋(熔岩形成的辽阔阴暗区域)、月湖(小型熔岩形成的平原)、月湾(海和湖的周边区域)、大型山脉等地理实体往往地理跨度巨大,一般要去使用寓意或地球上已有的地理名称,例如著名的静海(阿波罗11号着陆区域)、风暴洋(嫦娥五号着陆区域)、阿尔卑斯山脉等,很少有自由申请命名的空间。
t而对于数目众多的撞击坑/陨石坑和由此而来的环形山和附近地形地貌,小型的月溪山脊等地理实体,如果它们尺寸大于100米,或特殊情况下有较大科学研究意义,可以自由申请给它们命名。例如冯·卡门撞击坑(嫦娥四号着陆区域)、吕姆克山(嫦娥五号着陆在附近)、利特罗谷(阿波罗17号着陆在附近)等就以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正式命名。
t几十年的探月历程中,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众多月球地理实体获得了官方认可的名字,其中也有一些选择了中国古代贡献卓越科学家和神话传说等名称,如万户、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石申、嫦娥等。进入21世纪后,新的月球地理发现和相应名称获批量大幅下降,申请者还要提供自己的科研发现和地理实体详细信息,这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基本只有拥有探月和深入科研能力的国家才能做到。任何一次获批也意味着对月球研究的巨大贡献,反映了当前该国在航天和月球探索领域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
嫦娥、玉兔、鹊桥联合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后软着陆
t2023年,我国嫦娥探月开启,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2023年,嫦娥一号掀开嫦娥探月工程的大幕,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的总体情况;2023年,嫦娥二号抵达月球,发布了全月高清晰度影像;2023年,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2023-2023年,鹊桥号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3年,嫦娥五号成功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人类在时隔44年后再次获取月球样本。这些辉煌成就的回报之一,就是中国成为近些年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权的“大赢家”。
t在嫦娥一号获得的高清月球影像图基础上,我国获批了用蔡伦、毕昇和张钰哲(中国著名天文学家,1986年逝世)命名三个撞击坑。
嫦娥一号科研成果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
t在嫦娥二号环绕和嫦娥三号着陆的基础上,我国获批了用“广寒宫”命名嫦娥三号着陆地点,附近三个小型环形坑被命名为“紫微 ”、“天市”和“太微” ,也开创了使用我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中的名称命名月球地理实体的先河。
嫦娥三号着陆区域的命名地理实体
t嫦娥四号也成果斐然。首先,作为人类唯一踏上月球背面的航天器,着陆地被命名为“天河基地”,这是月球上唯二被批准以“基地”(Statio)命名的与人类探月重大进展有关的特殊地名,另一个是阿波罗11号完成首次人类登月的“静海基地”;其次,它着陆区域的中央峰被命名为“泰山”,这不仅是中国首次获批命名山脉类名称,也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85年后首次批准此类名称;最后,着陆区域呈三角形关系排列的三个小型环形坑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这是中国传统天文学对夏日观星著名“夏季大三角”的命名。
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命名地理实体
t可以说,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巨大成功,让中国人对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权从被动接受走向了主动申请。随着嫦娥五号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未来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的实施,还会有更多中国元素走进月球地理。
t神话传说皆为想象,月球上从来没有过“嫦娥、玉兔和广寒宫”,那只是美好的期望;但进入航天时代后,这些神话传说的后人们,实打实地往月球上送去了嫦娥、玉兔和广寒宫,将神话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