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掀开女儿的被子被警察痛斥,界限感是一家人最好的风水。
作者 | 罗小白
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
晚上11点多,杭州某派出所接到一位母亲的报警,说丈夫和女儿打起来了,女儿手里还拿着一把剪刀。
原来,疫情期间大一的女儿在家上网课,下午三点的网课,但两点时女儿还躺在床上玩手机。父亲认为孩子不听话,很气愤。
于是就掀开被子拍了一段女儿躺在床上的视频,说孩子只知道睡觉、赖床,并发到家庭群中。
妈妈在群里看到玩手机的女儿,回家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她。
女儿觉得妈妈单方面听信爸爸的话,感到很委屈,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
晚上十点多,父亲在外面喊了女儿几声没有得到回应,于是没敲门就进了女儿房间,掀开被子问:「怎么又睡觉?」
女儿被激怒,一冲动拿起剪刀,和父亲争吵起来。
虽然父亲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女儿,让她不要只玩手机而忽略了学习。
但是方法未免欠妥,先不说女儿已经十七八岁,就算是儿子,或者孩子还小,也不应该不敲门直接进入孩子房间,甚至直接掀开孩子的被子,还拍视频发到家庭群。
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女孩生气的也不过是父亲毫不在意她的隐私,不尊重她独立的空间,毫无界限感可言。
用民警的话来说:「对孩子要有起码的尊重,不能因为是孩子的家长所以我就要去管你。」
评论区,很多网友也表示都有类似的经历。
武志红老师曾提到一个词,叫做「浆糊逻辑」:指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是像浆糊一样,混乱一团。
该新闻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很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就像一团浆糊,混混沌沌没有边界。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
父母总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在孩子的世界里行走。
腾讯视频的一档自制节目《不想说特想听》中,男嘉宾天天就有一位没有界限感的妈妈。
他说,小时候住的房间,没有门锁只有两个洞,各种密码经常被破译,手机被查也是家常便饭,从小就在妈妈的监视下生活。
哪怕现在他已经27岁,有了自己的工作,父母待他依旧和小时候一样。
为了方便进入他的房子,强迫在门锁上录入指纹。
为了确保他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厨房、卧室里都装有摄像头。
趁着节目,他向母亲袒露心迹:「我觉得,你是在以爱的名义绑架我。」
深以为然。
无论是开头提到的女孩,还是这里的天天,都只是被父母一次次触探相处边界的缩影。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
2019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父母对子女的干涉情况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72.4%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管束多,
12.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的管束很多。
根据调查结果,父母的干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工作规划、婚恋、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甚至饮食习惯等。
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说过:「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可是大部分父母却学不会分离,而是以爱之名,逼近孩子生活圈的圆心。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真会幸福吗?
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觉得自己的人生阅历更多,于是总想安排孩子的人生,丝毫容不得孩子偏离他们为其预设的人生轨道。
当孩子偏离时,父母就会不顾一切地进入到孩子的世界,用尽一切办法将孩子拉回。
所以,父母缺乏边界感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他们的控制欲。
他们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他们的。
可是孩子终究是独立的个体,私有世界的边界越是被触碰就越是想逃离。所以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中那样幸福,反而一生都在为自由奔走。
知乎上有个问题:「小时候被父母控制的你后来怎么样了?」
有个回答深受触动。
这位网友说,从小就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
为了防止他变坏,妈妈处处干涉他交友,唯一一个好朋友也因为妈妈觉得发型不精神而不得不分开。
从来没有看过电视剧,只能在除夕时看一晚。有一次大年初一打开了电视被妈妈拿着鸡毛掸子打,穿着棉衣都被打出血痕。
没有任何假期,所有的周末与节假日都被辅导班兴趣班占满,因为妈妈觉得要笨鸟先飞。
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要妈妈同意才行。短信通话记录全在父母的控制之中,为了监视登陆时间QQ被妈妈强制关联。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离家几千公里的地方。妈妈说他像脱缰的野马,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是想逃离而已。
可是他却发现脱离了父母的控制之后,依旧很痛苦。
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小心翼翼又神经敏感。对心仪的人暗生情愫,不知道如何去争取如何去挽留。
第一次恋爱,不知道怎么相处,只会被动承受。
第一次一个人出门逛街,由于不知道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买个快餐都会紧张到发抖。
他说,「父母给了我最好的教育,却没有给我自我生存的能力和空间。」
那些父母自认为的爱,终究成了阻碍。阻碍了亲子关系,也阻碍了孩子去往未来的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本是亲子关系的底线,却被当成了天花板。
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能自由呼吸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刺猬法则」。
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两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刺猬因为扛不住寒冷而抱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它们抱在一起后却感到不舒服,因为它们的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抱在一起只会刺痛彼此。
于是两只刺猬试图离得远一点,可是它们又冻得难以忍受,因此再次抱在一起。再次抱在一起之后还是痛,于是再次分开。
来来回回几次之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会被刺痛。
刺猬法则,也被称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父母与孩子又何不如此呢?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可以亲密,但要有间。」
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并非越亲密越好,亲密有间,才是最舒服的关系,孩子才能自由呼吸。
比尔盖茨在传记式纪录片《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中提到,小时候不善交际,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书。
但母亲从不去打扰,所以他在自己的小屋子中,看完了很多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那些在屋子里看书的时光,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有自己空间的孩子,才能有选择的权利,才能更会选择自己的人生。
所以,身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做自己。
1.学会询问孩子的意见。
许多父母,喜欢为孩子做决定,或者总是忽略孩子的意见。
比如进孩子房间不敲门,哪怕孩子在抗议,比如替孩子做决定,哪怕孩子不愿意。但其实,孩子自身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
《家有儿女》中有一个片段:
一位邻居来夏东海家里玩,随手翻了翻沙发上的一本杂志,觉得很好看,就问夏东海有没有上册。
夏东海一看是夏雪的杂志,便说:「这是我女儿的杂志,不是我的,你可以问她。」
哪怕夏雪拒绝了邻居的要求,夏东海夫妇也没有生气,反而为她敢于说「不」点赞。夏雪也没有因为父母的「放纵」变坏,而是成长成了有礼貌,性格开朗又上进的孩子。
学会询问孩子的意见,是对他人格的尊重。一个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对人还以尊重。
2.尊重孩子的秘密。
秘密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正因为有了秘密,才意味着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想,开始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对于孩子的秘密,父母应该尊重。不去强制揭开,而是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秘密,爸爸妈妈也有,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秘密,也要保护别人的秘密哦。」
正是因为那些独一无二的秘密,孩子的内心才更加丰盈。
3.允许孩子独处。
很多父母不放心孩子独处,总觉得孩子一个人会发生意外。但究其根本,不过是对孩子的控制欲。
每个孩子都渴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那是提升自己的修炼场,是治愈心灵的疗伤地,是畅想未来的时光机。
给孩子一片空间,允许孩子独处,才是最好的爱。
在很多人眼中,界限感意味着隔阂与疏离。
其实不然,在心理学中,界限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心理的界限,超越了这个边界,心理就会感到不适。
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界限感应该以孩子是否轻松快乐与自由为原则。一旦超过了界限,孩子便会感到痛苦和压迫,亲子关系也会随之出现各种问题。
如武志红老师所说:「太多的中国家庭,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界限感而导致幸福感不强。」
亲子关系中的边界,不是阻碍感情的关卡,而是健康感情的保障。
爱,不应该是模糊的界限。
爱,应该是想触碰却又收回的手。
亲密有间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不被亲密关系扼住喉咙的孩子,才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罗小白,心怀星河,写尽人生理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