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八字培训姜上-易经中反身修德的智慧
“反身修德”出自《易经》蹇。易经中说“蹇,难也”。是告诉人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反身修德”。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生中的大多数困难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我们面对的困难了。“反身修德”是在提醒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与强大,这是解决困难的自身基础。

《易经》中: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大意是:高山上积水之表象,象征艰难险阻,行动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该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困境。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孟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在孟子的观念中,把困难看成是一种提升自己能力的契机。也是强调培养自身能力。

王阳明先生在对贬谪龙场这段人生经历的生命体验:“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遭受不公而被贬官,日后思来,反而是对自己学问品性修养方面有精炼的作用。
王阳明在《与王纯甫书》中国说: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
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孟子把仁者比作射箭的人的时候也强调作为仁者应“反求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