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集2(上)网络左翼三重面相
时间:2023-06-28
来源:m.86027.cn
桂勇,黄荣贵,丁昳.网络左翼的三重面相 基于个案观察和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J].社会,2018,38(03):203-239.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研究所针对的对象并非西方思想意义上的左翼,也不是特定文献中所指的左翼,而是在中国网络上被认为是“左”且其自身也认为是“左”的那些人群。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个案观察与大数据分析来勾勒目前中国网络上被称为网络左翼的三重面相“左”的思潮所具有的关键内核,“左”的思潮内部所存在的分野,以及对应的网络人群的互动与冲突。
左派无限可分.jpg
第一,互联网上存在“左”与“右”的分野。马得勇等对中国网民政治立场的研究发现,网民表现出明显的“左”“右”分野,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及相关政策上均出现了意见分裂和争论,偏向支持“自由主义”的右派网民在数量上多于“左派”网民;与右派相比,“左派”网民具有明显的威权人格,也持有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马得勇、张曙霞,2014;马得勇、王丽娜,2015)。潘和徐轶青(Pan and Xu,2018)利用一份网络调查的大样本数据,详细描述了保守主义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特征及其相关人群,试图刻画互联网用户的“左倾”或右倾的程度。
第二,互联网上的确存在“左”“右”之争。“左”“右”两派在社交媒体上的较量是中国互联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早期的研究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在线空间的主导话语权,微博空间中的国家权威面临挑战,而批判性话语则日渐占据主导性地位,且带有较为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Tong and Lei,2013)。新近的研究则揭示了更复杂的图景:网络社会思潮不再被自由主义话语所主导,民族主义话语和支持现有体制并为之辩护的话语也成为重要的在线力量(Han,2015;Cairns and Carlson,2016)。在网络论战中衍生出自愿发表支持国家和现有体制观点的用户,并自称为“自带干粮的五毛党”(简称“自干五”)。对“自干五”群体的网络民族志考察发现,该群体的政治认同是基于民族主义和理性,其中前者使他们区别于“自由主义用户”,而后者使他们区别于其他“左派”(Han,2015)。也有研究指出,“五毛党”主要通过转移注意力、转换主题、在线欢呼等方式,而不是通过理性辩论来引导正能量舆论(King,Pan and Roberts,2015)。然而,该研究仅是以江西一个地区的数据作为分析的支点,且主要关注政务微博下的评论,其结论的外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如下观点,即,中国互联网空间的意识形态围绕民族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两极而逐步分化(Wu,2014)。
这些探索性研究揭示了一些颇有趣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背后隐含着两个共同假设:第一,无论是“左”还是“右”,其背后都存在一套统一的、具有某些核心特征的认识体系,而“左”与“右”这两种认识体系在市场、民主、国家等少数重要的经济政治议题上具有相互冲突的观点;第二,既然无论左翼还是右翼,其思想体系都是统一的,那么左(右)翼内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左”“右”之间具有高度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左”与“右”的划线是最为关键的,而左(右)翼内部由于在核心问题上的认知一致性,其差异可以被忽略。上述两个假设的核心出发点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仅具有单一的维度。或者说,人们在不同议题上的态度与倾向会聚拢在一条核心性的认知连续统上,且分别聚集于该连续统的两端。例如,潘和徐轶青(Pan and Xu,2018)的研究结论实际上意味着人们在市场和民主两个议题上的态度取向具有某种一致性:自由的经济态度(倾向市场化)与自由的政治态度(倾向民主化)联系在一起,保守的经济态度(质疑市场化)与保守的政治态度(质疑民主化)联系在一起。
如果强调对微妙复杂的现实的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互联网的“左”“右”思想分野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第一,“左”与“右”并非单维定位的,而是由多维、多主线构造的立体的思想空间;第二,“左”与“右”也并非一个具有高低序列属性的连续统,两类思想内部的差异性亦非常关键,部分情况下内部差异甚至大于“左”“右”间的差异,此外,部分左翼思想与部分右翼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互相转化。
从笔者对网络社会思潮多年的跟踪研究来看,目前隐含于“左”“右”两种具体观点背后的思想理论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立场取向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具体而言,近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或兼具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体系)、中国革命传统话语体系构成了盛行于中国网络空间的三种思想理论资源与话语体系。在第一种情况下,宣传阐述者与接受者倾向于从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形成的理念与理论体系中去寻求系统的思想支持,并吸收和运用上述理论体系中有关个人权利、“国家—社会”关系、法律体系、国家运作机制等领域的符号话语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在第二种情况下,宣传阐述者与接受者倾向于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系统的思想支持,或融合部分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形成的理念与理论体系,以平等、自由、弱者关怀等价值观为导向,分析和解释劳工群体、弱势群体、社会不平等等诸多社会现象;在第三种情况下,宣传阐述者与接受者从中国革命领袖的相关论述与行动中汲取思想资源,并大量运用革命传统话语和革命传统分析框架,分析、解释各种国际、国内现象(马立诚,2014;Li,2015)。
第一,无论国家主义左翼还是民粹主义左翼,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崇拜革命领袖的表现,但国家主义“左派”更多地体现为怀念过去的时代与过去的人物,而民粹主义左翼则更多看到革命领袖思想中强调底层和工农的一面,以及给反抗精神和打破不公平结构所赋予的合法性。第二,国家主义左翼更多把“左”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来处理,强调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党组织的历史继承性,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和历史给现有体制赋予的合法性与正统性;而民粹主义左翼则更重视底层和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认为中国的问题及现存的不平等结构源于资本家与官僚阶级的共同作用,其立场与革命传统中的革命性、群众路线、直接民主等理论要素相兼容。第三,两个派别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价值基点都是不平等,但国家主义左翼更强调不平等的国际维度与经济维度,民粹主义左翼则同时强调不平等的国际维度、经济维度和政治维度,有时甚至把政治维度置于其他两个维度之上。事实上,前者的一个代表性表现是民族主义,而后者的代表性表现则是民粹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支持者而言,“国家荣誉”“中美关系”“反韩”“反日”“涉台”等问题是最常见且争论不休的话题,不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论辩的人常被视为“汉奸”。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共同点在于,优先考虑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与此相对,网络民粹主义则更为关注现实社会的底层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和事件,是一种和精英本位相对抗的草根本位。无论是从思想理论资源、焦点议题上看,还是从人员组织、网络互动结构上看,自由主义左翼一直按照自己的逻辑在独立发展,与国家主义左翼、民粹主义左翼都是相对泾渭分明的。而国家主义左翼与民粹主义左翼在早期还勉强存在一个可称之为“泛左翼阵线”的统一体,当时一些网站所传播的文章凝聚了这两个派别的共识,并在不同文章的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构造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思想网络。但近年来,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现实事件之后,这个“泛左翼阵线”实际上已经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