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姓名学的发展趋势,一定会帮助你命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总体看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
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形成一种取名格式。如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
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王莽曾禁止以两字为名。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为单名,以“王”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
魏晋六朝名字喜用“之”字。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儿子为王献之;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其父祖朔之史学家陈寅恪经考证认为,“之”字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当时士大夫竞相以它为名。由于崇尚道数,人们多喜用玄、道等字起名。
唐人名字多喜标排行。如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系刘十九。在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建封、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叟、某某翁为名。清代文学家赵翼在《咳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
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
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字。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
“五四”运动后,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各种进步思潮的传人,社会制度的变革,“两千年一贯制”的汉族人姓名结构也出现种种演变。
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姓改名风。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来代替;有的表示无所谓,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不过才80多年,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
其一,复姓大量减少,逐渐演变为单姓。
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闾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几十年前常复姓,如司徒、皇甫、宇文等,如今已属罕见。用不了多复姓有可能都成为单姓,复姓将走向消亡。
其二,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
如“衔”和“术”,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简为后者。“雲”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仍保留原“雲”姓。
其三,男女平等,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这标志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建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连名字也没有的贫苦农民,也都有了己的名字。劳动人民没自己名字的苦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其四,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
过去,人们的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如今,名与字合一统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既简单又明确,符合代化生活节奏。
其五,用单独一个字命名比过去大为增加。由此引起的重名现象比过去更为突出。
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较少,现在的青少年多喜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仅沈阳市一地,就有3000名以上分别叫“王伟”、“李杰”的人。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一类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一取名势必与别人撞车重名。
其六,人名用字的政治色彩由浓厚转向淡化。
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建国初期,为孩子取名为“建国”、“建华”、“抗美”、“援朝”等特别多;1958年“大跃进”时出生的人,起“跃进”、“赶英”等名的不少;“文革”时期出生的孩子,受当时政治气候影响,名字中出现“红”、“军”、“卫”、“兵”、“东”、“文”等字的频率相当高。也有的为“破四旧”而自己改名为“卫东”、“卫红”、“立新”等。
如今,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已注意到避免太浓的政治色彩,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如“伟”、“海”、“波”、“涛”、“飞”、“毅”、“宇”、“锋”、“巍”等;或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听”、“璐”、“萌”、“森”、“玮”、“楠”、“莹”、“蕾”等。
其七,文化圈中取笔名、艺名的。或改名的。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父母起的,轻易动不得。如今改名的日见增多。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
其八,少数中国人起外国人名字。
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如原清华大学有个留洋体育教授,就取名马约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璧式姓名。
其九,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
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正在中国大地情然兴起。据报载,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合姓加两字名;二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名组成。如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儿取名为“殷乐笑子”。
上述变化趋势,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带来的重名现象等,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评价不一。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它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日益引起出会学家们的关注。
我是易不难老师,起名的问题,可以点以下链接咨询我。
易不难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