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启蒙教育

幼学琼林译文:卷一·地舆

时间:2023-10-14 来源:m.86027.cn 专题:幼学琼林译文

幼学琼林译文:卷一·地舆

【原文】黄帝画野(01),始分都邑(02);夏禹治水(03),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北京原属幽燕,金台(04)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浙江是武林(05)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06)之地,又曰吴皋。福建省属闽中(07),湖广(08)地名三楚(09)。

【注释】(01)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02)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03)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解决了水患。(04)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05)武林: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古代又称武林。(06)豫章:古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皋,岸,水边的高地。江西在春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区,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07)闽中:古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08)湖广:元朝时曾置湖广行省,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09)三楚:湖南、湖北旧属楚地,楚地分为东楚、西楚、南楚,合称“三楚”。

【译文】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北京古时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浙江从前称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国;豫章、吴皋都是旧时江西的称呼。福建一省古时统称七闽,湖广地方旧名叫做三楚;

【原文】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四川为西蜀(10),云南为古(11)。贵州省近(12)方,自古名为黔地(13)。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陽,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陽,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65)。

【注释】(10)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国,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因此简称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称西蜀。(11)滇:云南曾有古滇国,所以简称滇。(12)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13)黔地:秦时曾在贵州一带置黔中郡,因此贵州又称黔地。(65)五湖:其中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现仍在。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丹陽湖逐渐淤塞。

【译文】东鲁、西鲁就是山东、山西的旧名,东粤、西粤即为广东、广西。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所以又称为中州;长安为陕西首府,古代是秦国的辖地。四川就是西蜀,云南汉朝时建置滇池;贵州地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时黔中之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饶州的鄱陽湖、湘陰的青草湖、润州的丹陽湖、巴陵的洞庭湖、苏州的太湖,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原文】金城汤池(14),谓城池之巩固;砺山带河(15),乃封建之誓盟。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16)。蓬莱(17)弱水(18),惟飞仙可渡;方壶(17)员峤(17),乃仙子所居。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66)清海(67),兆天下之升平。水神曰冯夷(19),又曰陽侯(20),火神曰祝融(21),又曰回禄(22)。

【注释】(14)金城汤池:城墙像是用金属筑就的,护城河里的水像是开水。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15)砺山带河: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汉高祖分封功臣时曾盟誓说:“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16)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或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乡。(17)蓬莱、方壶、员峤: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66)河:指黄河。(67)晏:安宁。(18)弱水: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过,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19)冯夷:传说为轩辕之子,生前为水官,死后为水神。(20)陽侯:殷纣王末年,周武王会诸侯八百渡陵陽(今河南孟津)伐纣,陵陽国的陽侯率军迎战,兵败后溺水身亡,后人为怀念陽侯,奉其为“水神”。(21)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22)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后用做火灾的代称。

【译文】金城汤池形容城墙和护城河坚固、牢不可破,如金铸成的城,如汤沸热的池。黄河像衣带万古流长,泰山像砺石与天共存,是帝王分封功臣时的誓盟之辞,祝他永久存在,并誓立永久和好的盟书。皇帝居住的都城称为京师,旅居在外的人,称自己的故乡为梓里。蓬莱和弱水路途遥远艰险,只有神仙才能飞渡到那里,十洲和三岛山高路远,只有虔诚修养的仙人才能居住在那里。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河清海晏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掌管河水的神称为冯夷又叫做陽侯;管理火的神称为祝融又叫回禄。

【原文】海神曰海若(23),海眼(24)曰尾闾。望人包容,曰海涵(25);谢人恩泽,曰河润(26)。无系累者,曰江湖散人(27);负豪气者,曰湖海之士(28)。问舍求田(29),原无大志;掀天揭地(30),方是奇才。

【注释】(23)海若:传说中海神的名字。(24)海眼:《十洲记》记载,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海水全部从下面流走。(25)海涵:像海水容纳江河那样无所不包。(26)河润:像河水滋润土地那样帮助别人。(27)江湖散人: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曾作诗《江湖散人歌》。(28)湖海之士:汉末人陈登,字符龙,狂傲有豪气。一次,友人许汜去看望他,他并不以客礼相待,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后来许汜跟刘备谈起这件事时,说陈登“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则批评许汜胸无大志,只问些求田问舍之类的小事,难怪被陈登冷落,并说:“要是我,就要高卧百尺高楼之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分呢!”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29)问舍求田:即求田问舍,原为刘备责备许汜之语。许汜为国士,处纷乱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30)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开,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译文】海神的名字叫海若,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又称为尾闾。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感谢他的恩泽,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没有责任牵绊的人叫做江湖散人;自负豪气的人叫做湖海之士。一个人只会寻问屋舍讲求田亩,那就表示胸无大志;能够掀天揭地做大事业的人,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

【原文】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31)。黑子(32)弹丸(33),漫言至小之邑;咽喉右臂,皆言要害之区。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34)。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35);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38)。

【注释】(31)中流砥柱:用以形容人独立不移,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岛,在今河南省三门峡的黄河中。(32)黑子:指黑痣。(33)弹丸:弹弓所用的泥丸。(34)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3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汉刘秀即位后,派冯异率军攻打赤眉军,开始阶段,因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连吃败仗,后来冯异改变策略,终于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事后,光武帝刘秀写信慰劳冯异,中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见《后汉书·冯异传》。东隅:太陽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陽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3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九仞是个虚数,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译文】争端凭空而起,而产生了意外纠纷,好像平地生了风波。有自己的主张能担当大任,遇事毫不动摇者,可称为中流砥柱。黑子和弹丸都是形容很小的地域;咽喉和右臂都是身体上重要的部位。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么撑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说一丸泥团可以封得住函谷关。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原文】以蠡测海(39),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40),比人之徒劳。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路平坦。硗地(41)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42)之田。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43);为学已大成,曰诞登道岸(44)。

【注释】(39)以蠡测海: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贝壳做的瓢。《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间声哉!”(40)精卫衔石: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到西山去衔木石,决心填平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后以“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41)硗地: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坚硬的石头。(42)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43)石田:布满石头的田地,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44)道岸:指学问、真理的彼岸。

【译文】拿瓠瓢来测量海水,比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的衔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劳无功。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土壤贫瘠,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

【原文】淄渑(45)之滋味可辨,泾渭(46)之清浊当分。泌水(47)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48),谢职求安。圣人出则黄河清(49),太守廉则越石见(50)。美俗曰仁里(51),恶俗曰互乡(52)。里名胜母(53),曾子(54)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55)。

【注释】(45)淄渑:指淄水和渑水,都流经山东。传说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长于调味,能够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46)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流经陕西。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47)泌水:涌出的泉水。《诗经·陈凤·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后以衡门泌水指隐居之地。(48)东山高卧:东晋谢安,字安石,少时隐逸东山,朝廷屡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称其高卧东山。谢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挟妓以从。简文帝知道这事后,说道:“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后来他果然东山再起,引领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49)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50)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51)仁里:有淳厚风俗的乡里。《论语·里仁》:“里仁为美。”(52)互乡:交相为恶之乡。(53)里名胜母:《淮南子》及《盐铁论》并云:“里名胜母,曾子不入,盖以名不顺故也。”胜母,古地名。(54)曾子:曾参,古代孝子,孔子的学生。(55)墨翟回车:墨翟,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色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

【译文】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东境内,淄水甘甜,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拿涌出的泉水来充饥,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由此可见他清高的节操可以风世。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呈现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时,就掉头而返,是嫌它失时。

【原文】击壤而歌(56),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57),文王百姓之相推。费长房有缩地(58)之方,秦始皇有鞭石(59)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60)有七年之旱灾。商鞅不仁而阡陌开(61),夏桀无道而伊洛(62)竭。道不拾遗(63),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64),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56)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击壤歌》。据宋王应麟《因学纪闻·杂识下》记载,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57)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指田界。见《史记·周本纪》。(58)缩地: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见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59)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见山距陆地太远,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还留有赤石。见《太平寰宇记·登州文登县》引《三齐略记》。(60)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61)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62)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63)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64)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鸡,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见《尚书大传》。

【译文】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大波浪来,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上一篇:幼学琼林译文:卷一 天文

下一篇:幼学琼林译文:卷一·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