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中华上下五千年:霍光辅政

时间:2023-10-14 来源:m.86027.cn 专题: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霍光辅政

公元前91年,整个汉朝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事件,举兵失败后自杀,谁是下一个皇位继承人就成了其他皇子的头等大事。暗地里的斗争渐渐演变成明目张胆的争夺,汉武帝为此也十分头疼。最后,汉武帝看中了小儿子刘弗陵,决定立他为太子,为了保证其他皇子日后不会对太子造成威胁,武帝削弱了刘旦、刘胥的势力,还赐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以防止外戚专权。太子人选确定后,汉武帝命人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画作赏赐给光禄大夫霍光,希望他能像周公一样,忠心耿耿地辅佐幼主。

汉武帝为什么偏偏要霍光来扶持太子呢?

霍光是河东平陽(今山西临汾)人,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北上攻打匈奴,得胜回朝的时候经过平陽,便把霍光带去了长安,把他安置在自己军营中担任郎官。霍光不负哥哥的期望,做事严谨有序,很快升任为诸曹侍中,参与军中大小事情的安排。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对霍光十分赏识,封他为奉车都尉,负责皇帝的安全,并且享受光禄大夫的待遇。只要汉武帝出行,霍光必定伴随左右,在和皇帝的相处之间,霍光渐渐懂得如何在宫廷斗争中周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霍光担任辅命大臣,连同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处理朝中事务。当时的昭帝只有八岁,霍光又是汉武帝亲自册封的辅政大臣,所有朝廷事务都经由霍光之手才能裁决。

公元前85年,为了表彰霍光忠心为国,汉昭帝封他为博陆侯,他的外孙女在盖长公主的帮助下进宫当了皇后。原来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上官桀和上官安想在朝廷中掌握大权,就巴结盖长公主,想让自己家的女孩做皇后。盖长公主得了好处,当然想尽办法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宫,霍光本来不同意,但众人极力坚持,而且皇后还是自己的亲外孙女,霍光只好答应了。上官安因此被封为桑乐侯,上官父子为了报答盖长公主的恩情,几次向霍光请求给公主身边的人安排些差事,霍光认为官吏应该有真学实才,不能凭权势关系得到职位,因此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上官父子感到十分尴尬,盖长公主也很气愤,但碍于霍光在朝廷中的地位,他们不敢把心里的怨恨发泄出来。

桑弘羊也对霍光非常不满,虽然他也是辅政大臣,但汉昭帝只听霍光的话,而且霍光和桑弘羊总是意见相对。于是桑弘羊和上官父子结为一派,联合盖长公主密谋造反,打算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正当他们在紧张地策划时,有人把事情秘密地告诉了霍光和汉昭帝,两人一听勃然大怒,下令诛杀上官父子和桑弘羊全族。盖长公主和燕王知道大势已去,相继畏罪自杀,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尚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就没有被废黜。

从这以后,朝廷几乎被霍光一个人垄断了。在他的权力光环之下,很多亲戚也得到了官职,霍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霍光召集大臣们商议该立谁为皇帝。汉武帝还有个儿子,广陵王刘胥,不过汉武帝在位时并不喜欢他,大臣们便没有考虑让刘胥即位。汉武帝还有一个孙子,昌邑王刘贺,于是大家拥立刘贺登上皇位,霍光仍然担任辅政大臣。

没想到昌邑王刘贺是个纨绔子弟,生活奢靡,还在为汉武帝服丧期间就外出游玩打猎,下属百般劝阻都没有用。当刘贺得知上官皇太后宣他进宫登基后,越发变得嚣张起来,他在去长安的路途中,命手下到处抢夺百姓的钱财和粮食,看到漂亮的姑娘也抢过来。刘贺还让家属穿着官吏的衣服,纵容他们做出违法害民的事情。霍光和大臣们了解事情后都觉得不能让刘贺胡闹,照这样下去,汉朝非毁在他手上。于是霍光召集朝廷所有大臣和博士,商讨废黜刘贺,另立新帝。因为废帝是件很重大、很严肃的事情,谁也不敢妄下定论。看到大家都不发表意见,一个名叫田延年的大臣急了,他抽出佩剑指着霍光说:“武帝那么信任你,让你辅佐幼主掌管汉朝,要是汉朝因为刘贺而走向灭亡,你以后怎么有脸面去见武帝!”大家一听,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纷纷表示同意废黜刘贺。霍光便和几位学识渊博的大臣共同写了一份奏章,请求上官太后批准废掉刘贺,另立新君。就这样,进宫才27天的刘贺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国。

之后,霍光找到了生活在民间的刘家子孙刘病已,他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当时已经十八岁了。刘病己登基后就是汉宣帝。宣帝依旧请霍光帮忙处理朝政事务,还赏赐了很多东西给他。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政策很重要,但管理国家的人也很重要,如果国家的统治者心术不正的话,就会连累整个国家,甚至有灭国的可能。所以,确立一个好的皇帝对汉朝来说至关重要,霍光作为辅政大臣,责任自然比其他人更重。当他发现昌邑王刘贺的恶习可能致使汉朝灭亡后,宁可自己背上骂名,也要保证汉朝的安危。霍光对国家的忠诚有目共睹,他及时废黜了刘贺,选择了汉宣帝,完好地保护了刘家的江山。

上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司马迁著《史记》

下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盐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