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开价3K,1W开价1W。听Z1RR。、双子座,LP5Ultra慌得一比
按1年1篇的速度,是时候逼自己写点东西了,因为再不写的话这堆东西就处理不掉只能扔——什么都比不上iPhone 8+Apple Music+Lightning EarPods!
都是听个响,现在门槛提到了10000。所谓门槛,是指分割优越感的那条线。就像10年前拥有一台尼康D700相机一般,它绝不只是一个型号——它是一台 万元级 的 专业 的 单反!它代表“一旦拥有 别无所求”的安逸,代表外显化的富人阶级标签,代表对精致生活和专业品质的诉求——第一种是中产阶级注重内心安定的表现:支付较高昂代价获得相对保险且便捷解决方案;第二种则有贪慕虚荣之嫌,属于“打肿脸充胖子”的负面形象;第三种乃各路权贵之“任性”,万把块东西根本算不上贵,无需炫耀。HiFi设备和单反不同,可以很外显很招摇——双子座搞个酷炫Artwork、LP5U串个和田玉坠当电话揣手上、Z1R最简单直接挂脖子上;也可以很低调很闷骚——素颜纯暗色面板双子座、装标配黑色绒布袋里的LP5U、只摆书桌上从不外带的Z1R。
先胡乱分析一通,是为说明,对于“艺术享受型”的硬件消费,所带来的优越感和价格之间存在着相当微妙的关系。无论东西怎样,只要敢卖一万多,就已具备吸引力。优越感的阈值提升,实则是货币贬值和消费升级的共同作用。就个人浅见,玩HiFi比玩摄影更奢侈,因为为画面而生的硬件起码还有二次创造的乐趣,并可作为生产力工具产生经济效益,而若是只为听歌的耳机,虽折旧低于其他“泛数码”硬件,但绝对生不出钱来。
既然是纯粹的艺术享受型硬件,那么需求自然更为挑剔——一切和“美”有关的部分,都值一定的分数。正常的价值观里,包含了“真善美”3个要素。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讲究先“真”、再“善”、后“美”。
所谓真,即充分还原感官可分辨的细节:举个不严谨的例子,以人眼视觉空间分辨率为0.3角分为基准,横向180°、纵向100°为人眼视场范围,距离1m放置1台显示器,占据完整视场,此时,需要有7.2亿像素的填满细节,才能让人产生如亲眼看到的感觉。声音同理,需要把模拟波数字化采样录音,回放时则进行解码再转成模拟。“AD-DA”的过程,包含了太多的损失可能,所以一切为了更“真”的设计都需更高昂的代价——人头录音、时钟、高位宽和精度的DAC等等。拿LP5U来说,官方提到的所谓“层层筛选的AK4414 DAC”,实则为确保芯片参数的一致性才费了周章,原生32bit的高位宽支持是其主要亮点;另还有“噪声低于160dB的晶振”。要“保真”、须“严谨”,即使多数人从来不听32bit的录音、150dB的晶振和160dB的晶振也听不出区别,但作为一台过万的HiFi设备,这些指标必须放得高高的——多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说过:指标好未必声音好,但指标不好声音肯定不好。
影响失真的环节越多,各环节造成的“蝴蝶效应”就越明显。3K档的凯音N6在很长时间内都属于本人最认可的播放器,然而更高阶的LP5U在若干环节更好那么一点点,即使单拉出某一环节的差异可忽略,但叠加后的微小量变就形成了质变效果——听部分高质量的器乐录音,高音区更自然真实,不会过暗,似把图片经100%放大后高光细节还原得更清楚、更贴近人眼真实观感。
论及“堆料”,索尼大法当然有话要说。“区区”3K价位的XBA-Z5迟迟不更新,基于这样的底气:一枚16mm直径的镀铝LCP动圈+一枚改进款的全频动铁单元+一枚镁质振膜HD超高频动铁单元。到了国产QDC这儿,简单粗暴,直接摆出了行业里屡试不爽的“堆单元”法则,在“双子座”左右腔体里各塞了8个微型动铁单元,四分频、四通道——这不就把尽可能多的频段细节给补上了嘛,不信干不过你区区1圈2铁。有了足够单元作支撑,“素质”层面自然就能为所欲为——分频衔接和腔体过大之类的问题先不管,细节爆炸为先。相比微单市场靠CMOS优势大肆“像素碾压”,索尼在HiFi市场却反遭“单元碾压”,颇具喜感。
然而不久后,大法就傲娇地推出了“醇音”(ONE SIGNATURE SOUND)系列,以“追求极限的高解析度声音体验”为概念,给“单元论”者一番“教育”——咱不出小耳塞,只出大头戴,音质只看单元数?简直可笑!于是Z1R里面是这样的:一枚70mm的HD驱动单元(自家耳塞里16mm算业内最大之一,这次头戴也是,不过之前低端的“大轮胎”系列和Z7也用的70mm单元)、镁质球顶振膜、镀铝LCP边缘(没错,又是Z5同款镁振膜+镀铝LCP,日企就喜欢充分榨干有限的原材料,嗯)。单从用料看,官价12999的Z1R光一个动圈单元就能写满一个page,而3K档的DT1990PRO只是简简单单一句:“高解析的特斯拉单元...”很多时候,贵出的价格就是这些零碎的“炫技”的东西,这些不起眼的小设计不一定起作用/用得上,但这代表了厂家的用心。Z1R设计师潮见俊辅说:“我想要耳机用户体验现场声音的真实感觉”,为此,他们才做了这么多对声音影响难以定量的工作。很多时候昂贵的形象产品就是如此,付出代价愈大、入手难度愈高、人就会愈珍惜。至于声音,放后面说。
在录音质量普遍不太高的快餐时代,要做到“真”,并不太难——大部分称得上HiFi的器材,素质都跟得上。至于“善”,就要麻烦些,这涉及到杂质的过滤。杂质除录音之外,还包括电源、电路和外界干扰产生的噪声。只有把这些不良失真尽可能降低,声音才“健康”。两个主要指标:THD+N(总谐波失真+噪声),N6 0.005%、LP5U 0.0012%;SNR(信噪比),N6 109dB、LP5U 114dB。优等生之间的微小差别。接上双子座后,前者底噪可闻,后者声底干净——万五精度电阻、高性能LDO、低通滤波重调、黄铜屏蔽罩、6层沉金PCB、LP5LTD199的电路...真正用心的部分,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干净的电源、高端的元器件和出色的电路设计需同时具备,才能把水里滋生的那些麻烦的微生物完全杀灭。
最后一个“美”是最不好判断的,欣赏艺术之美,先得有基本的审美,然而大众水准不一且过于主观。外在美,是材质、工艺和造型之综合。双子座争议最少,定制大多一个样,差别在于面板图案的自定义内容,图案、文字、颜色均可定制,美不美看审美。就做工来说,QDC唯一槽点只有那个微凸的调音开关,仿若美人脸上的一颗显眼的痣;LP5U和Z1R属于造型有争议但用料没毛病,前者酒瓶造型有人夸格调有人骂老气、后者一眼浓浓的x罩既视感独立风骚。用料与做工,LP5U正面黄铜喷砂、后壳高档实木,亮点在于手工制的可驱蚊防虫的天然香樟木盒,涂以清漆,缀以logo,和机身相得益彰;同是东亚出品的高端品,Z1R则是浑身散发着金属气质,铝合金吊架/滑动杆、β钛合金头箍、覆有铬化合物的离子电镀外壳...缀以皮革头梁和耳罩,经过日本工厂熟练工的组装后,同样是工艺品级别。相比“小而专”乐彼的复古格调,“大而全”索尼更具奢华感。
声音之美,源自“真”和“善”基础上各家对音乐之美的理解:这三款万元级别的器材,都可称之为参考级。所谓参考级,即可以作为标准去衡量。比如Z5在双子座的衬托下,一下子失去了锋芒“高频”,似乎上半身突然消失;而DT1990PRO的低频在Z1R面前又显得生硬而寡淡,引以为豪的锐度亦变朦胧;N6和LP5U的差距,之前已提过,高频延伸感与可闻的底噪。高端货并非处处碾压,只是短板更少,且在某些方面特别强大——双子座的锐利、LP5U的澄澈、Z1R的温厚,纷纷提醒我:嗨,扔掉你那些玩意儿,继续来一起玩耍吧,这里的世界才精彩~
是的,贫穷限制了认知,发展局限了品味。任何空间和世界,都有太多精彩的地方无法涉足,甚至连踏入的勇气都没有。都说HiFi小众,音质进步缓慢,但万元级巨鳄的轮番出现证明了存在的价值——总有更高的阶层,在俯瞰芸芸众生。再一次接触万元级别的设备,依然全身而退,因有自知之明罢了:HiFi从未停止进步,只是它昂贵的速度大大超过俺挣钱的速度。和奢侈品类似,它们都有致命诱惑,除了核心功能“音质”,还有外显的“品质感”的考究——视觉的愉悦感、抚摸的满足感、还有从细节处捕捉到的匠心:双子座突兀但具特色的调音开关、Z1R藏于耳罩的针叶树纸浆声阻、还有LP5U除了人机交互外的一切。它们天生骄傲,从不贪求世人青睐,纵使命途多舛沦为任性土豪的短暂玩具也无妨。更多的拥有者,还是爱乐的、珍惜着、能肯定其价值的有品之士。至于听完慌得一比,并非颠覆了传统的认知,而是得在静心听完、抚摸完后,再跑到这些戾气甚重的舞台上表演。台下的吃瓜群众里,总有不少时刻备着键盘、拿着显微镜认真平移、绞尽脑汁泼酸挑刺的“HiFi卫道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