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座黄渤的处女作:除了电影“名没定”还有话剧《活着》
文陆浮华
提到“Berger”(黄渤渤哥~)观众会想到什么?
60亿影帝,会说话高情商?
或者是“鸡条”里温暖的国民坏叔叔?
最近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导演。
1月31日,黄渤携带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在北京举办全空间沉浸式电影体验会,和舒淇、王宝强、张艺兴、于和伟、王迅等主创一起带领大家深刻体验和探讨电影。体验会上还公布了电影的首版概念海报,透露影片将于2018暑期上映,至于电影名字嘛,谨慎完美又纠结的处女座导演表示:还没定。
处女座为了自己的处女作可以说是十分拼命,剧本从2010年基本就诞生了,拍完《寻龙诀》后就一直在完善,部分戏份的拍摄都跑国外去了。而且渤哥更是拉上了“极限男人帮”好兄弟——王迅和张艺兴一起上阵。张艺兴更拼,还被接地气的渤哥赋予了“颠覆偶像审美”的造型。
黄渤虽然外表接地气,但却多才多艺,早年唱歌跳舞样样精通,这次又八年磨一剑导演电影。对了,他还演过话剧,只演过一部,《活着》。
时光倒回1992年,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文坛也发射出版了两颗“原子弹”。一部是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另一部是余华的长篇《活着》。20年后的2012年,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将长篇小说《活着》搬上话剧舞台。余华笔下的《活着》是人间的、现实的,孟京辉的风格是新锐的、先锋的,两者如何兼存成为人们好奇和质疑的点。在广大书迷和剧迷的注视下,如何用自己一贯的现代方式表达现实主义故事,对孟京辉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2012年9月4日,北京国家大剧院,话剧《活着》首演,这个日期也正是20年前小说《活着》发表的日子。原著作者余华掩身于观众席中,静静感受孟京辉对《活着》的重构。没有中场休息,三个小时零十分钟后主创谢幕,剧场内爆发出热烈又温暖的掌声,观众的热情欢呼证明了话剧的巨大成功。演出结束后余华说:“它像我期待的那样,给我带来了陌生感,整个演出过程我都在擦泪。”
很意外,相对张艺谋的电影版,孟京辉竟然用他天马行空的方式忠实了原著,为观众展示了一部极其真诚的作品。戏一开场,黄渤饰演的福贵坐在台上对着观众娓娓道来,他一张口,便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说原文,看过原著的读者一下子沉浸其中: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
全剧均以小说原文为蓝本,几乎一字不改,这就奠定了剧情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后面的戏份中,也经常出现直引用原著的片段。孟京辉以一种昂扬磊落的姿态重新呈现作品,不仅保留了小说原著中朴素简单的魅力,同时更打造出抽象虚幻的舞台。与观众一起笑着流泪,快乐着痛,用看似荒诞的形式笑并痛哭着,直观呈现出小说欲言又止的生命与灵魂——我们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话剧《活着》的主创团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最高质量的阵容,孟京辉找来了黄渤和袁泉担当主演。黄渤自带的“接地气”气质和自身从艺的坎坷经历可以说是现代“福贵”的真实写照,袁泉清柔温顺的感觉也很好地诠释了“家珍”这个刚柔并济的角色。2012是黄渤的全盛时代,功名声誉均达到巅峰,可是他却走上话剧舞台,挑起这“累人没曝光不挣钱”的活儿,这是他对自己的沉思和修炼。黄渤演福贵,不是演,而是沉浸进去,特别是最后他最后的亲人也离去的时候,抱着外孙的残躯,眼里噙着眼泪,装满了整个人生的悲哀。
“他将福贵承受的失去亲人的悲痛,对命运的愤怒,诠释得淋漓尽致,那会儿感觉整个舞台都在哭泣。”
——余华
全剧舞美设计游享誉剧坛的视觉艺术家张武担纲,他将舞台被开凿成一道道沟壑,演员们可以纵跨沟壑上下,沟壑之上是台前,之下是幕后。随着剧情的推进,沟壑分别一次变幻成田垄、战壕、课桌、大道……极富创意的设计蕴含了艺术想象的细节,在营造场景烘托气氛上别具匠心,对观众来说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话剧《活着》的音乐同样先锋怪诞但却与剧情高度契合:福贵花花公子时期纸醉金迷的生活和建国后“大炼钢”运动搭配了现代舞和爵士乐,五彩斑斓的夸张风格巧妙地表现出情绪的荒唐与浮躁。女儿凤霞出嫁时,家珍感叹命运凄凉,则在舞台一侧唱起了京剧《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初转腾”,歌声缥缈缠绕,角色隐忍的酸楚与心痛丝丝沁入观众心弦。得知儿子有庆献血而死的噩耗后,福贵用尽全身力气将一瓶瓶矿泉水和着声嘶力竭的剧痛砸开,舞美切换红色灯光,一瞬间血水四溅之感迸然呈现,福贵的悲痛与愤懑爆发得触目惊心。
话剧《活着》从诞生后两年间在全国九座城市展开巡演,场场爆满,无数热情的观众不惜高价也要走进剧场,“再活一次”。并且在2014年2月,《活着》还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当代戏剧最高水准受邀赴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和柏林德意志剧院成功地进行了四场演出,这也是中国当代戏剧首次进入德国主流戏剧界。中国驻德大使及德国戏剧届名流纷纷出席,前来观赏来自中国的先锋现实主义作品。《活着》还作为北京与柏林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开幕大戏上演,并参加德国莱辛戏剧节,跨越了地域和语言,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实力。
时间记录了小说《活着》的不朽,而剧场内观众的眼睛见证了话剧《活着》的重生。相信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活着》都是不同于其他故事的存在。希望忙碌的渤哥会有时间再次站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剧场看到黄渤版的富贵,想想我们究竟为何活,如何活。
空间戏剧,给生活加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