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吴(二十五)孙权效率低下,导致错过黄金发展期
在江东孙氏政权建立的过程中,为父报仇始终是一件大事,在当初孙策对张纮阐述自己的规划时,报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既然孙策没能完成,接下来这一重任自然就要交给孙权了。
在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的现代社会,复仇行为是不被支持的。但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复仇却是值得称颂的,比如孔子就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们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主张忍气吞声的。
而为血亲复仇则是复仇的最高境界,正所谓“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如果放任杀父仇人逍遥自在,在东汉时代的背景下简直不配做人。
另一方面,复仇归复仇,但也得分具体情况,孙坚死于黄祖之手不假,但战场交兵,刀剑无眼,双方各为其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孙家若想复仇,也只能在战场上讨回来,如果派个刺客行刺的话,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了。
正因为如此,孙策虽然一直心心念念复仇这件事,却始终将战场上决胜负作为唯一的解决途径,而孙权也不例外。
况且对于江东孙氏来说,取荆州是早就设计好的既定国策,而江夏黄祖守卫着荆州的东大门,无论按照江都对还是榻上策,他都是首当其冲,因此消灭黄祖就成了一举两得的事了。
虽然到建安八年(203年)为止,孙坚已经阵亡十二年了,但公羊传说得好:“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血仇是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散的,孙权继位后发动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可此时孙权上位已经三年了,为什么他之前没有对黄祖动手呢?
原来孙权是在忌惮曹操。
孙权继位之初,曹操就动了趁其丧而伐之的念头,虽然由于袁绍的强大压力,这件事不可能实施,但毕竟他动了这个念头,而且这个想法还通过张纮传达给了孙权,这自然会引起他的警惕。
虽然双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关系,但孙权仍不敢冒险。
到了建安七年(202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曹操为了彻底免除后顾之忧,让孙权往许昌送人质。
这件事众臣难以抉择,唯有周瑜坚决反对,最后吴夫人拍板说:“公瑾跟你大哥同年,我视之如子,你也得以兄长相待,就听他的!”
这也是吴夫人生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史料中,这位伟大的母亲为家族做了最后一次贡献。她的抉择无比明智,为之后孙权可以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础,否则则将长期受制于曹操。
可是就在人质事件发生后没多久,事情就出现了转机,建安八年年初,曹操发动了对河北的进攻,一时无暇南顾,这给了孙权一次绝好的机会。
这一年,孙权正式发兵讨伐黄祖,黄祖以水师迎战,然而黄祖的水师主力在三年前已经被孙策歼灭,仓促组建的新军哪里是江东虎狼之师的对手,于是被一举击溃。
黄祖狼狈逃窜,而江东军紧追不舍,领头大将乃凌操,此人当年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屡立大功,眼看就要擒住黄祖,可就在这时,一发冷箭袭来,凌操当场毙命。
侥幸脱险的黄祖这才松了一口气,一看放箭的是自己手下的甘宁,这位后来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此时尚与孙权处于对立阵营中。
甘宁是益州巴郡人,在他二十多岁之前,一直过着聚啸山林,杀人抢劫的日子。
可突然有一天,甘宁幡然醒悟读起书来,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甘宁先后在刘璋,刘表手下任职,但都没能呆长,后来听说江东少主孙权继位,正在招纳贤才,于是决定前往东吴。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居然在夏口被黄祖截住了,无奈只好暂时侍奉黄祖。
黄祖既不放甘宁走,也不愿重用,三年来甘宁碌碌无为,而这次立下大功,救了黄祖一命,却依然得不到信任,这令甘宁极度郁闷。
可是此时的孙权比甘宁还要郁闷,虽然大将凌操阵亡,但黄祖已经遭到痛击,失去了野战的能力,如今已经龟缩到老巢夏口城中,正是一鼓作气拿下他的好机会。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东吴内部却连续出现问题,见孙权外出作战,各种妖魔鬼怪一齐登场,先是境内山贼作乱,随后又发生了更加严重的丹阳之乱。
为了平定内乱,孙权不得不撤兵,黄祖算是逃过一劫。
不过经此一战,黄祖的实力被进一步削弱,反而江东越战越强,黄祖的覆灭已经是时间问题了。可就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黄祖还在继续作死。
建安十一年(206年),这一年由于贺齐正在进行会稽郡南部叛军的讨伐作战,孙权选择继续休养生息,而没有外出扩张。
而黄祖竟然在这个时候发起了主动进攻,令大将邓龙率军数千进攻柴桑,结果又被周瑜所败,邓龙也被生擒。
转过年来,孙权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这一次的进展仍然极为顺利,但是很可惜依旧未能克竟全功,孙权只是俘虏了一些黄祖治下的百姓就撤回江东了。
这就很不寻常了,本来黄祖已经只能苟延残喘了,而这一年曹操正把精力放在征讨乌桓上面,对孙权是个很好的机会。
但孙权却不得不撤兵,因为吴夫人突然病逝,他要赶回去主持丧礼并守孝。
可能有人会对我这种观点表示反对,因为无论孙权传记还是吴夫人的本传,都明确记载她早在建安七年(202年)就去世了。
建安七年,临薨。(三国志吴书妃嫔传第五)
七年,权母吴氏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但是根据志林记载,建安十二年和建安十三年会稽郡都没有举贡士,理由就是时任会稽太守的孙权在家丁忧守丧,而建安八年和建安九年都有正常举贡士。
我们知道,孙权的父亲孙坚肯定是早就去世了,因此这次守丧只能跟他母亲吴夫人有关。这样一来,吴夫人去世于建安十二年的可能性最大。而这就能完美解释孙权这次莫名其妙的撤军行动。
另一方面,资治通鉴也采用了吴夫人去世于建安十二年的说法,可以算作另一个佐证。
这里说句题外话,孙权的长子孙登出生于建安十四年(209年),这么看来至少在建安十三年,心猿意马的孙权并没有诚心去守孝。
母亲的意外去世让孙权终止了作战计划,黄祖再次成功续命,但他不可能有第三次好运了,这次他唯一的希望也离他而去了。
甘宁因始终得不到重用,下决心离开黄祖,在周瑜和吕蒙的引荐下,孙权见到了甘宁,他对这名虎将异常器重。
终于得到重视的甘宁也非常感动,他决定投桃报李,将黄祖的情报和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甘宁同样建议孙权取荆州,因为如果不快点下手,就要被曹操抢先了,后来果如其所料。
而黄祖老迈昏聩,不仅粮秣不足,军械不整,还克扣军饷,弄得怨声载道,此时出征必胜无疑。等消灭黄祖,然后夺取荆州,之后图谋益州,则霸业可成。
甘宁这个计划就是榻上策的翻版,孙权听后大喜,坚定了出兵的决心。
当时张昭在旁边,故意刁难甘宁说:“江东本有危殆,一旦劳师远征,恐怕国内生乱。”
甘宁反驳道:“主公让足下镇守后方,责任之重可比萧何,可足下却做无谓的担忧,如何效仿古人呢?”
孙权出来打了个圆场,肯定了甘宁的计划,如今进入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在即,时间已经不多了。
黄祖似乎已经预测到了自己的命运,他心知主动出战绝不是江东精锐水师的对手,因此他决心死守到底,为此,他做了万全的准备。
由于在古代,沔水汇入长江的河口非常狭窄,宽不过一里,因此极易封锁。黄祖命人将两艘艨艟巨舰堵在这里,用缆绳系上巨石作为船锚将两艘船固定住,如此一来,便如同水上堡垒一般。
在这两艘船上,共有千名弓弩手,只要江东水师靠近,立刻箭如雨下。
为了突破这道防线,孙权令董袭与凌统为先锋,各率一百人的敢死队,他们身披双层铠甲,乘坐大船发起了冲锋。
董袭一马当先,冲上去就将两船的缆绳砍断了,而两船很快就顺着水流飘走了,从而成功打开了一个缺口,黄祖苦心设置的防线土崩瓦解。事后,孙权在庆功宴上也宣布董袭才是此战的首功。
见江东水军已经突破了沔口防线,黄祖焦急万分,立刻命令陈就和张硕率水军迎战,试图阻挡东吴军队接近夏口城,结果又遭到惨败,陈就、张硕二人分别被吕蒙和凌统斩杀,这下黄祖彻底被困在夏口城中,成了瓮中之鳖。
得知先锋部队进展顺利,孙权大喜过望,立刻命主力部队跟上,水陆并进包围夏口城。如今胜利近在眼前,全军将士气势如虹,凌统先登夺城,在经过四次西征后,夏口城终于被攻陷了。
黄祖见局面已经不可收拾,杀出一条血路狼狈出逃,结果在城外被骑兵冯则追上斩首,至此,盘踞江夏十几年的黄祖集团彻底覆灭。
此战江东收获颇丰,不仅阵斩敌方主帅,还虏获百姓数万人,可以说是一次辉煌的胜利。
孙氏兄弟二人经过八年的奋斗,不仅报了父亲的血仇,还实现了榻上策的第一步,前途一片光明。
而孙权也随着这次大胜成长了起来,经过战火的洗礼,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了。
江夏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孙权消灭黄祖足足用了七八年,而这七八年间,曹操忙于北方战事,无力南顾,是孙权发展的黄金期,他取得的战果虽不能算小,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局势来说,进展还是稍微慢了一些。或许孙策还在的话,就不会花这么久了。
此时刘表病重,再加上遭遇大败,荆州集团陷入动荡,如果能再接再厉,一举攻下荆州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然而曹操却不会给孙权时间了,在平定河北和乌桓后,曹军的铁蹄即将踏上荆州的土地,赤壁风云的新篇章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