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姓起源来历 吉氏家谱辈分和祖先
吉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姞姓所改。黄帝有个后裔伯儵,受封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赐姓姞。后世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周朝有贤臣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辈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三是他族改姓。清朝满族旗人乌苏氏、觉罗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吉姓。
吉姓发源于河南。先秦时,吉姓已在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落籍。秦汉之际,吉姓形成冯翊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吉姓迁至今安徽寿县、湖北襄樊等地。隋唐时期,吉姓繁衍仍旧以河南洛阳和陕西临晋为中心。另外,在今山东、山西、河北、甘肃等地也有分布;南方的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均有了吉姓人活动。宋元时期,西南、华南等地均有吉姓人迁入。明初,吉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河北等地。清代,吉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者。如今,吉姓尤以山东、江苏、黑龙江等省为多。
吉姓历史人物有吉中孚,唐代诗人。他能文善诗,与卢纶、钱起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吉鸿昌,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入伍,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后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介石强令出国。1933年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失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1934在天津被捕遇害。
吉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九十位。
【音】 又音咭(Ji)(80)。《中华姓府》(63)及《康熙字典》(80)均分吉(Jí)、吉(Jī)为二不同姓。参见吉(Jī)氏。【源】 ①系自姞姓。黄帝裔孙伯鯈封于南燕,其地东都燕县(故城在今河南汲县西),赐姓姞,在周时改为吉(6,7,12,60)。②相传为古帝吉夷氏之后,见《路史》(17)。③周卿士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6,7,9,17)。④商时侯国(故城在今山西吉县),子孙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⑤金陵吉氏,其先姓安,为西域安息国人,避仇移居南海,后迁金陵,改姓吉氏(242)。⑥清时青海西宁土司吉保,西番人,后裔以吉为姓,世居癿迭沟(72,229)。⑦土族吉桑氏,汉姓为吉(195)。⑧彝(130)、蒙古(369)、黎、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冯翊、楚郡、洛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山东、江苏、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三省吉姓约占全国汉族吉姓人口47%。【人】 吉恪,汉时汉中太守,见《西溪丛语》(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江西之南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路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鲜、回、黎、藏、土、傣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尹吉甫之后也。”或引 《元和姓纂》亦云: “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②郑樵又注: “或云黄帝之裔伯鯈之后, 封于南燕,赐姓姞氏,后改吉氏。” 此则为姞姓所改。③ 《中文大字典》 注引 《姓谱》 云: “吉夷氏后有吉氏。”相传吉夷为古帝名。④黎族之吉姓,相传海南琼中、保亭、乐亭三县接界之七十二峒黎族,本无姓,后由峒长大总管统一封为吉姓。后或为王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黎族》。⑤土族之吉姓,则为土司名字所改。明洪武四年(1371年) “诺延” (官人) 吉保率众归附明朝,授百户。遂仿汉族姓名构造习惯,取“吉保”首字为姓,称吉士司。见《中国人的姓名·土族》。
东汉有吉本,太医令; 三国时魏有吉茂,汝阳人,临汾令; 唐代有吉中孚,鄱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宋代有吉详; 清代有吉梦熊。
吉氏家谱大全集请查看>>专题: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