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起源来历 包氏家谱辈分和祖先
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据说为包羲氏之后。包羲氏即伏羲,传说他发明了八卦。另说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二是改姓,丹阳包氏,本姓鲍,王莽时避乱改为包姓,成为包姓的一支。
包姓发源于河南,后有进入湖北、山西者。秦末汉初,包姓避难东入安徽、江苏,南迁湖北,北徙河北、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姓南迁至今江西、浙江、湖南等地。南宋末年,包姓开始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等地散居开来。明初,包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中叶以后,有包姓渡海赴台湾、入迁东北三省。如今,包姓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
包姓历史人物有包拯,北宋名臣。天圣年间进士。任开封知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当时“包青天”的名号妇孺皆知。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他关心时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善于书法,提倡北碑,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著有《艺舟双楫》等。
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五位。
【源】 ①相传古帝庖牺氏(即伏羲氏)之后有包氏,见《路史》(17,60)。②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之裔)之后,以王父字为氏(7,11,17,21,60)。子孙徙居上党(17)。③丹阳包氏,其先为泰山鲍氏,王莽时避难,去鱼为包(7,60)。④宋时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侍制(即包拯)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24)。⑤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⑥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后有改姓包氏者(174,181)。⑦清辽宁岫岩蒙古八旗之裔有包氏(183)。居内蒙古东北部原蒙古孛儿只斤氏,汉姓为包(384)。⑧瑶(118,123,225)、彝(130,380)、土家(387)、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丹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江苏、浙江多此姓,二省包姓约占全国汉族包姓人口13%。【人】 包咸,东汉时会稽曲阿人,累官大鸿胪(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满、回、瑶、土家、东乡、仫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路史》 云: “包牺氏后有包氏。” 包牺亦作 “庖牺”。音fúxī。其后或以 “包” 为氏,当亦音变为bāo。②郑樵注云:“楚大夫申包胥后,以字为氏。” 申包胥,楚公族大夫,姓公孙,封於申,故号申包胥。③或为鲍姓所改。“丹阳包氏,本鲍氏,避王莽乱改包。” 见《姓氏考略》。丹阳即今江苏镇江。丹阳包氏之先为泰山 (即今山东泰安东南)鲍姓,南迁,改氏。④或为俞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宋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待制 (按: 即指传说中的包公) 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上从之。” ⑤或为满族乌雅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⑥蒙古族包姓或为博尔济吉特氏所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姓,乃元代皇家姓氏。后或取博尔济吉特氏之首音谐“包”而为单姓。
东汉有包咸,大鸿胪,会稽人; 宋代有包拯,龙图阁直学士 (亦即 “包待制”、“包公”),合肥人; 清代有包世臣,泾人。
包氏家谱大全集请查看>>专题: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