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好名字。
浪漫幻想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高达”,在动画《全金属狂潮》中提到人形兵器的优势,那就是面对复杂地形的机动力,但相应的,人形兵器的火力比不上坦克,行动力比不上武装直升机。而18米高的高达,由于目标太大,也很难说具有机动性。
所以,和现代兵器相比,高达并不具备实战价值。
在虚拟创作的假想世界中,诸多概念被运用,被想象,也被强化,然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另一个重灾区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直以来是动画、电影、电视剧的重要题材,还是日本动画,在《攻壳机动队》里,人与人工智能的差别。在《2023:太空漫步》中,也出现了全知全能的电脑Hal,《流浪地球》中,也有人工智能Moss。
在关于未来科技的幻想与创作中,不断构建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误解。但正如开头所说,虚拟创作,并不等同于现实。人工智能在大众认知中以及实验室中,或许并不是同一类事物。甚至于有专家疑惑,将开发的算法,称之为“人工智能”是否贴切。
01
人工智能≠人类智能
事实上,人工智能并非模拟人类智力而制造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人工智能是一种算法,一直能够基于给定的数据,对所需的数据进行合理预判或者估算的算法。这种算法不仅仅来源于我们对感知主体的研究,也可以来源于其他任何具备此性质的生物行为或者自然规律。
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确实可以超过人类智力。轰动人类世界的AlphaGo击败九段围棋选手李世石,一度让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中的天才。然而,这是从人类的标准处罚的出来的结论,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仅针对有限类型的任务进行训练,因此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对人类来说极其困难或复杂的任务。
但这并不等同于,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了人类智力。事实上,一旦情况出现变化,人工智能就无法完成任务。比如人工智能复原魔方的速度远快于人类,但如果魔方是倒置的,那么情况可能就会出现变化。而对于人类来说,不管如何放置魔方,最后都能够将其复原。而人工智能完成同样的任务,需要新的数据重新编程。
换言之,人工智能无法在没有数据或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某些人类乃至于动物与生俱来的能力与本能,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如Siri总是用机智的声音来模拟人类,但也仅限于模拟。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从环境中学习,像人类获取知识这样的事情,依然还有很多路要走。
02
被误解的人工智能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并不局限于人工智能和人一样,具有人类的思维这样的误区。事实上,不少人在提到人工智能的时候,会将其与机器人划上等号,但实质上,人工智能并不等于机器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容器之一,人工智能只是机器人体内的一种程序、技术与算法。比如Siri是人工智能的一种,但Siri却不是机器人,而是手机里的程序。
第二个误解在于,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人类解决工作以及生活上的问题,但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因为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类的思维,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依然是一类工具。人类研发人工智能最终的目的,是使其与人类进行协同,进而提高效率。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不是替代人,而是增强人类的能力。
人工智能是工具,不具备人的思维,这不意味其不存在偏见。人工智能由人类创造,那么它的偏见就与创造它的人一样。有偏见的人将基于他们的有意或无意偏好来创建有偏见的算法程序,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没有完全不存在偏见的人工智能,只能说人工智能在同一个算法内会做到公平公正。
虚拟创作让人工智能成为了一种高深莫测的概念,但实际山人工智能的过程很简单,甚至只需要两三行代码就能够创建,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一个处理器;你给它输入数据以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人工智能并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