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固原吴忠中卫石嘴山名字改名第一人杨丰肇大师分享好名字三重境界
境界,其实是借用了佛经中的概念,原指疆域或疆界。佛经中的“境界”指个人的感受或精神上所能达到的境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情,景,物”的交融所达到的高度也称为境界!
好名字的境界,是指好的名字带给个人的感受或境地,这需要欣赏者个人与名字的深度契合,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和一见钟情式的点评。说到境界,我们耳熟能详的有“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弘一大师的人生三境界说,以及唐代青原禅师关于参禅的三境界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第一境界是“立”,是寻找,立志、下决心,确定方向和目标,也是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孤独,前路漫漫,人生几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第二境界是“守”,是执着。为了实现目标与理想,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三境界是“得”,是开悟。立志追逐的目标,在经历足够的磨炼和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走向成功。
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所有的人生下来都在第一重世界里,过着物质的生活,根据天赋、机运或精力的充沛,有人爬上了第二层,过上了精神的生活,更有余力者攀上了第三层,过着灵魂的生活。
中国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记载了唐朝青原惟信禅师说的一段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一语道破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也正是从偏执,到迷茫,到开悟的三个过程。
人生有境界,诗词有境界,参禅有境界,那么好的名字一样有境界。以我20余年酝酿名字的经历来说,好名的境界是真的需要品味的,就像文章开篇所说,鉴赏名字忌讳“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和一见钟情式的点评”。经常有客户朋友,第一眼看到名字没有什么感觉,品味一段时间后回来反馈说“真是越品越有意境”。
宁夏银川固原吴忠中卫石嘴山起名第一人杨丰肇大师以诗喻王维的三句诗,概括了名字的三重境界,从具象,到含蓄,到“道”的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境界,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既可以理解为并列的,也可以理解为依次递进的。
第一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新的,具象的,绮丽的,优美的。
让人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亲切感。
如林修竹,花辞树,叶雨时,江疏影,李清照,孟晚舟,白敬亭,林夕梦,高山嵩等。
第二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意的,抽象的,朦胧的,含蓄的,比第一层意境更悠远,让人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境。
如林风眠,吴润声,林语堂,岳照眠,付云期,叶知秋,秦庭月,钟闻溪,向云深等。
第三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禅意的,在俗与雅间,在迷与悟间,在慕然回首间。借用道德经中的话就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如戴望舒,秦观,黄觉,叶圣陶,朱见墨,于知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