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为什么是从喜悦开始的 开悟后的喜悦从哪里来的 开悟的喜悦
时间:2023-12-26
来源:m.86027.cn
高人说过: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开悟为什么是从喜悦开始?
开悟为什么是从喜悦开始?(视频简介)高人说过:佛就是觉悟了的人。
这句话很有道理,从唯物的角度看,神佛是一种信仰,或者高纬度的能量、磁场。
这个有和没有鬼神?也是相对而言的嘛,就像你站在墙外面看不到墙内的东西,也无法接触到,那你说它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很多人啊、学习知识无法专心,总是记不住,记住了很容易忘掉,悟不出真理,也无法举一反三! 原因就是:内心“杂念”多,内心充满了烦恼和忧愁,这种状态下肯定无法开悟,无法领悟真正高层的学术理念……
那么如何开悟呢?
就是一个字“悦”!就是喜悦的意思!只有内心充满爱、充满喜悦的时候才能开悟。
星云大师:什么是开悟
什么是开悟呢?简单说,是对生命的疑团打破了,有一天,突然闪过灵光,说:“呀!我懂了!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悟的层次有千万种,例如,感到很喜悦,这是一种;坐舍身心,是一种;人我泯没,是一种;或者忘失时空,或者大地静止,或者虚空粉碎,等等。悟是因,佛是果,种了悟的因,结出佛的果,是很自然的事。
没开悟而自称开悟的人,很容易看出来;真正开悟的人就很难看出来了,因为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这正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我是见过几个开悟的人,看到的时候就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太虚大师童贞入道,十六发被剃为僧,在西方寺阅藏,阅读《般若经》将毕,“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身在无数尘利中”。
后来,在普陀闭关,“一夜,闻前寺晚间开大静的钟声时忽然心断,再觉,则见光明无际,经泯无内外能所中,渐见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
这些都不是无证悟的人说得出的话。开悟以后,文思更广,道心更深,二十七岁就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佛法导论
对于悟境,我自己有一些消息,但是悟是不可说的,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讲体会,就容易了解。
1954年,我在宜兰雷音寺主持佛七,有特别的感受。今天回想起来,不晓得那七天究竟是如何度过的,只觉得佛号绵绵不断,缭绕于耳际。
吃饭的时候,吃的仿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刷牙的唰唰声,也变成一声声的阿弥陀佛……睡觉的时候,人虽然睡着了,但是神志清明,心中仍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响个不停。
走路的时候,脚步轻盈,好像腾空一般,不是自己在行走,身后似乎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前进,而每一个步伐,也是阿弥陀佛…任何时刻所感受到的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七天就在绵绵密密的弥陀圣号之中,一眨眼地过去了。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为何物,感觉七天只不过一弹指罢了!
想要参禅的人,不只要学打坐,还要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用心体会。
体会什么呢?首先要生起疑情。别的宗教都叫我们不要疑,要信,只有禅宗叫我们疑,要有疑情,常想:“念佛是谁?吃饭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时时用心,就会有悟。有了悟,要不断地参究下去,身行力学,求一个水落石出。久而久之,终有打破砂锅、桶底脱落的时候。
虽然一般人无法看出师父是否开悟,但是开悟的人有一些特质。开悟的人会有智慧,开悟的人自在,开悟的人和谐自然,开悟的人幽默机锋,只要见到就会得到启示。但是还是要在生活中亲自体会。
香严智闲饱学经论,去参沩山灵佑禅师。
灵佑对智闲说:“你向来博学多闻、问一答十,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遍思自己所学经论,找不到答案,对灵佑禅师说:“师父慈悲,请您开示我!”
灵佑说:“如果我告诉你答案,那仍然是我的东西,与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怨恨我!”
心高气傲的智闲被师父拒绝,伤心地烧毁所有经藏,跑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墓,日夜如哑巴吞了火珠,思考这个疑团。
有一天在庭园扫地,听到石头打中竹子的声音,身心顿然脱落,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向着沩山的方向遥拜,感激涕零地说:
“师父实在太慈悲了,当日如果说破,也没有今天的喜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