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周痹

时间:2023-10-14 来源:m.86027.cn 专题: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周痹

【本章要点】

一、本篇首先提出众痹与周痹的差别,最后具体说明针刺的原则和方法。

二、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实,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再加以调治,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如果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①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今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病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口: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内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②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③之理,十二经脉陰陽之病也。

【注释】

①慉痛:慉,聚集的意思。慉痛,指疼痛聚集在某一部位。

②神:这里指人的注意力,精神。

③经巽:使经络通达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得了周痹,病邪随血脉上下移动,疼痛上下左右相应发作,浑身无处不痛。请说一下像这种情形,是邪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分肉之间?其病又从何而来?疼痛部位移动得这样快,以致来不及在痛处下针,当某处疼痛比较集中的时候,还没有决定如何去治,而疼痛已经游走,这是什么道理?我很想知道其中的缘由。岐伯回答说:这是众痹,而不是周痹。

黄帝说:就说众痹吧。岐伯回答说:众痹,病邪分布在人体的各处,有时发作,有时又不发作,此伏彼起,左侧会影响到右侧,右侧也会影响到左侧,但不能遍及全身,其疼痛容易发作,也容易停止。黄帝说:说得好。怎样进行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在疼痛已停止时,仍应针刺原处,以免其重复发作。

黄帝说:讲得好。我希望再听你说说周痹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说:周痹,就是邪气在血脉之中,随着血脉或上或下,不能左右流动,邪气流窜到哪里,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黄帝说:用什么方法来针治呢?岐伯回答说:疼痛从上部发到下部的,先刺其下部,以阻遏病邪的进一步发展,后刺其上部以解除痛源;疼痛从下部发展到上部的,先刺其上部,以阻遏病邪的进展,后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源。

黄帝说:对。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我们称它为周痹?岐伯回答道: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受寒后凝聚不散,进一步就会排挤分肉使它分裂。肉裂就会发生疼痛,则使精神集中在痛的部位,精神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热,发热则寒散而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后,就会引起厥气上逆,厥逆就容易导致其闭阻之处发生疼痛,周痹就是这样上下移行,反复发作的。

黄帝说:好,我知道这个道理了。此病在内未深入脏腑,在外没有散发到皮肤,而留滞在分肉之间,致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的,所以叫做周痹。因此,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井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实,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再加以调治,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如果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黄帝接着说:是啊,明白了这种病的机理,也就懂得了治疗的方法。九针可使经气顺达,从而治疗十二经脉虚实陰陽的各种病症。

上一篇: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杂病

下一篇: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