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话文:郭原平传
郭世通的儿子郭原平,字长恭,也具有仁孝的品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赡养父母,给人家做工挣取饣善食。性情谦虚,每为人做活儿,只收取打短工的工钱。主人供应饭食,原平因为自己家贫,父母都没有吃过好饭的缘故,就只吃些咸饭。如果有时候家里断了顿儿,便自己在外边也空肚子一天,义不独饱。必定等到傍晚收了工,领了工钱回去,在附近买了粮食以后,才生火做饭。
父亲病重一年,从冬到夏,原平衣不解带,不吃蔬菜,也从来没有躺下睡过觉。父亲死后,蹦着脚哭昏过去,几天后才醒过来。他认为给父母办丧事,从道理上讲,不管是情义还是礼节都应该由孝子自己来干,丧葬之事,不宜交别人代理。他虽然灵巧却不懂怎么做坟墓,就打听到本地有造墓的,去给人家帮忙,这样经常出力干活,时间长了便精通此道。又十次顶替别人服役来挣取费用。造墓的事,办得节俭又合乎礼节。他并没有经过什么专门的学习,全是凭内心一股自然灵气。葬完父亲以后,就到雇主家里去干活儿而毫无懈怠,和其他奴仆分担劳务,把轻松的事让别人,自己拣重活儿干。主人不忍心使唤他,几次让他回去,而原平辛勤劳作不曾停歇。得到的工钱用来养母,有余剩就攒着自己赎身。他学了造墓手艺之后,对这活儿很精通,每到宜于丧葬的吉日,来求他的人络绎不绝。原平一定先捡最穷的人家去干,不但收的费用低,还整天当劳力去帮着干活儿。等他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常在这里悲哀悼念,只啃几口干粮,不喝汤水。父亲丧服期满后,再也不吃肉。高陽许瑶之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他一斤丝绵,原平不要。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令堂大人。”原平才拜谢收下。
他母亲死时,悲痛伤身更甚,勉强支撑到丧服期满。母墓前有几十亩田,不属他所有,每到耕种收获季节,种田人经常赤身露体地干活儿。原平不想让人亵渎了父母坟墓,就变卖家产,出高价买下这块地,农忙时节,就穿戴整齐,流着眼泪亲自去耕种。
每次出门卖东西,只要半价,本地人都知道这情况,总是加上原价付钱,彼此相让,原平一定要让价钱稍便宜些,才肯收钱。他家房子附近种着竹子,夜里有人来偷笋,被原平碰上了,贼逃跑时掉进了沟里。原平就在种竹处的沟上修了座小桥供人来往,又采下笋放在篱笆外边,邻里感到惭愧,再无人来偷取。
宋文帝驾崩,原平嚎啕大哭,一天只吃了一个面饼,这样一连五天。有人说他:“谁不是皇帝的臣民呢,你何必这样?”原平哭着回答说:“我家被先帝看重,受褒奖之赏,不能报恩,所以心里特别难受。”
他又以种瓜为业,大明七年(463)大旱,运瓜的河沟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可怜他穷困老迈,给他往河沟里放水。原平说:“普天大旱,百姓们都受苦害,怎能再减少浇地的水,用来通运瓜的船呢。”于是就步行从别的旱路去钱塘卖瓜。每次在来往途中,碰到拉船过水坝,总是赶紧划过去帮忙。而他却总是自己拉船,不求助人家。如果是自家的船先过水坝,后边的人还没到,常常停下船等待,这样做已成了习惯。曾有一次在县南郭凤埭帮人拉船,碰到有人打架,被差吏抓捕,打架的人都跑了,只有原平一人留了下来,差役把他拿住送到县里。县令是新来的,不认识他,就要对他严加责罚,原平脱衣领受责打,一句也不争辩。左右上下的人都磕头求情,才得以幸免。原平从来不去拜谒官长,从出了这事以后,才开始学着去孝敬当官的。太守蔡兴宗到本郡上任,十分看重他,把他私人的米馈赠原平和山陰朱百年的妻子。原平誓死不受,百年妻也坚决不要。
会稽郡特别看重望计与望孝,如若被荐举者出身士族高门,那么授官不会下于秘书、著作郎。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兴宗打算荐举山陰孔仲智儿子为望计,原平次子为望孝。仲智是会稽高门大族,原平是一方人伦楷模,想找两个旗鼓相当的人。碰上明帝下诏用了别人,所以这两个人选都被搁置一边。兴宗被征召回京,向朝廷报告原平不寻常的德行,荐举他为太学博士。赶上兴宗去世,此事未能办成。原平死在家里。三子一弟,都秉承家风具有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