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读:晋世豪杰(4)
献公对两位公子的不辞而别十分恼怒,认为他们果真有谋反的意图,便发兵进行讨伐。他首先攻打蒲邑,由于献公的军队人数众多,蒲邑很快就陷入了重重保卫之中。蒲邑人宦官寺人披催促重耳赶快自杀谢罪。重耳没有这么做,而是越墙逃跑了。寺人披紧追不舍,情急之下砍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巧妙地穿过晋军的包围圈,最终逃到了翟国,依靠了他的母家人。此后,献公又派兵讨伐屈邑,夷吾率领屈邑人坚守抵抗,晋军最终也没能攻下屈邑。
几年以后,献公派遣大夫贾华率军再次讨伐屈邑,由于晋军实力过于强大,屈邑最终失守。夷吾无处安身,便也打算逃往翟国去找重耳。他的随从冀芮说:“公子您不能这样做啊,重耳已经在那里了。现在您如果再前去,晋国一定会兴兵讨伐翟国。翟国害怕晋国,到时灾祸必然会降临在您的头上。您不如逃往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势力强大。献公去世后,您就可以请求秦国帮助自己回国继位。”夷吾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逃到了梁国。两年以后,为了获取重耳,晋国出兵讨伐翟国。翟国国君因为与重耳有亲戚关系,便出兵攻打晋国的啮桑,晋军只好停止讨伐而回国。此后,随着献公的年纪一天天增大,便渐渐地淡忘了过去的嫌隙,再也没有追究重耳和夷吾。
借道伐虞
献公二十二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来讨伐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国国君说:“大王,您千万不能把道路借给晋国,如果那样做我国就要面临灭顶之灾。”虞君说:“爱卿你多虑了,晋国国君与我是同姓,怎么会讨伐我呢?”宫之奇见他不听,便具体解释道:“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了,因此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文王的卿士,他们功勋卓著,这些都收藏在保存盟书的府库里。晋君与虞君、虢君都是同姓,而且细究起来,他与虢君的亲缘关系比虞国更近,现在晋国既然连虢国都想灭掉,又怎么会爱惜虞国呢?难道虞国与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与晋君的关系更密切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献公把他们全部灭绝了。可见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就好比嘴唇与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也就失去了依靠,不会安然无恙地存活了!”
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话,最终还是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宫之奇知道虞国早晚会被晋国灭亡,为了避免灾祸,他便率领自己的家族离开了虞国。这年冬天,晋国灭亡了虢国,虢公丑被迫逃到了周京。晋军得胜归来,军心高涨,在班师回国的路上,又顺便袭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献公把他们作为自己女儿的陪嫁,送到了秦国。他还派专人主持虞国境内山川之神的祭祀。大臣荀息把此前用来贿赂虞公的屈地出产的名马牵了回来,奉还给献公。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就是齿龄老啦!”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最终做了亡国之君。
荀息的誓言
一年多以后,献公得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他担心自己死后国家会发生动乱,就对大臣荀息说:“我的时日已经不多了,我想要立奚奇为太子,但是他太年纪太小,我担心诸位大臣不服从而造成国家的内乱。您能够拥护他吗?”荀息流着泪回答说:“大王,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地辅佐奚奇,决不会辜负您的厚望!”于是献公将奚奇托付给荀息,并任命他为丞相,主持国家的政事。
献公去世以后,晋国的大臣里克、呸郑想迎接重耳回国继位。他们要暗中利用申生、重耳、夷吾三位公子在国内的党羽进行作乱,便对荀息说:“奚奇的三个冤家将要发难,他们外有秦国的帮助,内有国人的支持,您将怎么去应对啊?”荀息回答说:“无论如何,我是不会辜负先君的重托的。”
几天之后,里克派人在为献公守丧的地方杀死了奚奇。这时献公还没有下葬。荀息感到自己辜负了献公的嘱托,于是想要自杀来谢罪。但是有人建议他说:“你死了又有什么用呢?又有什么脸面去见先君,还不如拥立奚奇的弟弟悼子为王,然后继续辅佐他。这样还可以使先君的心得到少许安慰。”荀息听从了这个人的建议,就拥立悼子做了国君。一个月以后,在上朝的时候,里克派人将悼子连同荀息一起杀死了。君子们听说了荀息的事迹,赞叹道:“《诗经》里所说的‘白圭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话说错了是不可以挽救的呀’。这话好像说的就是荀息啊!他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