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西周的“庶人”是什么身份?
在西周社会里,有一个等级叫“庶人”。他们是什么身份?社会地位如何?由于历史记载和人们对史料的认识不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传世的西周康王时铜器大盂鼎,鼎上刻有一篇数百字的铭文。铭文中说:周王赏赐给贵族盂“人鬲(lī)自驭至于庶人”659人,另外又有“人鬲”1050人。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对此分析道:“鬲是后来的鼎锅,推想用鬲字来称呼这种‘自驭至于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在日下劳作的人被太陽晒黑了,也就如鼎锅被火烟槱(yǒu)黑了的一样。”“’庶‘就字形看,可能是厨房,取其烟熏黎黑之意。”“鬲”与“庶”既然是鼎锅和厨房,“人,鬲”和“庶人”是被太陽晒黑的整天在日下劳作的人,其社会地位必然是十分低贱的。因而郭老接着指出:“’人鬲‘”是通过战争俘虏来的奴隶,是无可争议的。’人鬲‘包括’自驭至于庶人“,驭是家内奴隶,庶人的地位是在家内奴隶之下的。”周代的史书上记载:“庶人力于农穑”(《左传。襄公九年》):“庶人耕农树艺”(《管子。五辅篇》)。
郭老据此又认为:“庶人肯定是耕作奴隶。”《左传。昭公七年》叙述过“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十等的后面几等是奴隶,但其中没有庶人。郭老对此又论述说:“这里提到的奴隶都是‘以待百事’的家内奴隶,庶人不在内,说明他们地位太低,不能入流,”可知庶人是家内奴隶之下的奴隶,处在当时社会的最底层。
对于上述论断,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庶”字的意义看。《尔雅。释诂》说:“庶,众也”;《说文解字》也说:“庶,屋下众也。”可知“庶人”就是众人。另外,“庶”还有次一等、非正宗的意思。周代实行宗法制度,嫡妻的长子可以世袭父爵禄位;而嫡妻的其他儿子和众妾的儿子都称“庶子”,只能别封为低一级的爵位。众和次一等,都很难说是奴隶。第二,看庶人的政治权利。《尚书。周书。洪范篇》记述箕子对周武王说:你如有大疑,应该“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可知庶人是周王的咨询对象。《诗经。大雅。卷阿篇》描写周成王的贤士,“媚于天子”,“媚于庶人”。这里的庶人,连周王的群臣都要讨好他们。孟子谈到周初“班爵禄”的规定说:“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孟子。万章下》)。
可知庶人能够担任小辟,并得到低微的俸禄。相传的《祭典》记述各阶层参加祭礼的程式时说:“庶人有鱼炙之荐”(《国语。楚语上》)。然则庶人还可参加祭祀等礼仪活动。第三,看庶人的经济状况。《礼记。曲礼下》曾记述周代各等级的私有财富,文中历叙了国君、大夫、士的财产后说:“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知庶人也能有私产,而其财富多少的标志就是牲畜的头数。第四,看庶人在社会等级排列中的位置。按照《左传》、《国语》的记载,庶人的地位始终在贵族的最低一级“士”之下,而在官府作事的“工商”之上,更在“皂隶”一类的奴隶之上,囱此,庶人的身份应该是平民,其地位并不很低。对于平民说,持奴隶说者又出来反驳了。他们指出,《礼记。曲礼》中有“礼不下庶人”的话。在当时社会中“礼”是一切活动的准则,人人都应遵守的规范。《诗经。相鼠篇》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既然庶人不能守礼,那是连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的。这些庶人,只能是像禽兽牲畜一样的奴隶。再则,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可知庶人被剥夺了一切议论的权利。他们只能默默地替主人干活,当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这样的人,还不是奴隶吗?
鉴于庶人的地位忽高忽低,庶人的权利忽有忽无,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主张,西周庶人“包括上层的自由民,中层的农奴,下层的奴隶”。上层的庶人有商时的下级贵族,这些人商亡后周公教他们务农种黍稷,来孝养自己的父母尊长。他们还能“牵牛车,远服贾”(《尚书。酒诰》),到远处去经商,可知他们是自由民。周贵族中亲属疏远的,也要降为庶人,成为庶人中的上层自由民。中层庶人有周国旧有的农奴。倒戈起义的商奴隶兵,在助周灭商后也获得农奴的待遇;周所封各诸国内的居民,获得一小块份地后也成为农奴。这些中层庶人在周代数量最大。下层庶人有战争俘虏来的奴隶,罪人及其妻子一起沦没的奴隶,以及在手工业、商业、畜牧业和家内服役等方面的奴隶。西周的庶人是奴隶,还是平民?或者是自由民、农奴、奴隶三者兼而有之?三者兼有的说法看来比较公允,但在奴隶社会中,自由民和奴隶的界限是很深的,能把他们放在一起都用一种称呼吗?真谛究竟如何,尚待进一步探索。(郑嘉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