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二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军转战广西

时间:2023-10-14 来源:m.86027.cn 专题:中国近代战争史

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二节 金田起义与太平军转战广西

一、金田起义

1851年(咸丰元年)初洪秀全、冯云山等领导的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开端。洪秀全,1814年1月1日(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出生在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年青时的洪秀全,用功读书,并曾参加农业劳动,十八岁开始在家乡当塾师。他曾多次赴广州应考秀才,均未考龋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他第四次到广州应

洪秀全

考,结果又落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广东及其它各地人民反对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以及洪秀全自己在科场中的一再失意,激起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严重不满,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思想。他研究了基督教传教士散发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便利用基督教的一些宗教教义和仪式,加以附会解说,进行“传教”工作,并和他的同学冯云山①等共同创立了后来名为“拜上帝会”的革命组织。1844年5月,洪秀全与冯云山去广西贵县等地传教。同年底,洪秀全回到广东花县,以教书为业,从事拜上帝会教义的创立工作。他先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等诗文,奠定了拜上帝会的理论基矗这些诗文,表面上似乎是些关于基督教的迷信说教,但实际内容却包含着要求平均、平等,反对压迫剥削,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朴素的农民革命思想,因而为尔后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同一时期,冯云山则转入广西桂平县的紫荆山区,同样利用教书之便,进行深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在耕山和烧炭为业的贫苦农民中,发展了二三千名拜上帝会会员,其中不少人如杨秀清、韦昌辉和萧朝贵①等,后来都成了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1847年夏,洪秀全前往广西紫荆山区,与冯云山会合,共同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并在附近各县积极发展拜上帝会成员。参加者除贫苦农民外,还有不少失业的矿工等。

1850年7月,洪秀全下令“团营”(集中结营组军),各地会众纷纷向桂平县北五十里的金田村集中。会员们临行前将田产屋宇变卖,所得钱银悉数缴纳公库,衣食费用都由公款开支,一律平均。这就是“圣库”制度的开始。到同年底,远近前来“团营”的约达二万余人,均编入军事组织。这时,在拜上帝会内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包括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和石达开②在内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斗争。在军事方面,仿照《周礼》,制定了军队的编制,规定以军为基本单位。军设军帅,下辖五个师帅,师帅下辖五个旅帅,旅帅下辖

太平天国刻印的《太平军目》一书的封面

五个卒长,卒长下辖四个两司马,两司马下辖五个伍长,伍长下辖四个圣兵。军帅共辖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五人。军帅以上,依次设监军、总制、将军、指挥、检点、丞相、主将、军师。另设御林侍卫(直辖),职位在指挥、将军之间。此外,还规定了五条军纪:“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①同时,在金田村以制造农具为掩护,赶制火器、刀矛等。至此,起义准备基本就绪。

当时,广西各地天地会起义武装活动频繁,吸引了清廷和广西当局很大的注意力,这对洪秀全领导起义是一种很好的掩护。

广西驻有绿营兵二万二千余人,大部星散于全省镑营、汛,能机动作战的部队很少。为了镇压广西各地的起义,清廷不得不从外省调兵遣将。到1850年底,先后调往广西的有两广总督徐广缙与前云南提督张必禄(率兵一二千人)、陕西提督向荣(接替闵正凤为广西提督)、前云贵总督林则徐(授以钦差大臣头衔,因在赴任途中病殁,改由前两江总督李星沅继任)、前漕运总督周天爵(接替郑祖琛为广西巡抚)以及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兵勇共八千人。这样,连同原有驻军,广西清军的兵力达到三万以上。另外,还在广西各州县组织了大批团练,协助清军镇压天地会等起义军。

拜上帝会力量的壮大和活动的加紧,逐渐引起了广西地方当局的注意。他们不断派兵“搜剿”,妄图把这股革命势力扼杀于搖篮中。1850年12月底,浔州协副将李殿元等率部包围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驻地——平南县花洲山人村。杨秀清在金田闻讯,立即派众往援,把洪秀全、冯云山等接往金田村。1851年1月1日,总兵周凤歧和副将李殿元、伊克坦布等又率兵进攻金田村。洪秀全、杨秀清于村东五六里的蔡村江边设伏,击败清军,杀死伊克坦布。

洪秀全等在起义准备过程中打了两次胜仗,大大鼓舞了会众的斗志,接着,便于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的生日)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①,公开举起了推翻清朝、武装夺取政权的义旗。

二、转战广西

(一)西进武宣,北上象州

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天,洪秀全即挥师东向,一举夺占广西浔江边上的大湟江口(今江口镇),准备向东南方向发展。不久,又接受了天地会罗大纲、苏三娘等部众二千余人加入太平军,声势更加壮大。

金田起义引起了清政府的震惊。钦差大臣李星沅急令广西提督向荣率兵二千,从横州(今横县)赶赴桂平一带,对太平军实行“围剿”。咸丰帝(清文宗奕詝)多次下谕,提出“围剿”起义军的方略:一是“聚集精兵全力攻剿”,各地团练“分段兜擒”,以期迅速就地歼灭;二是“解散胁从”,以便瓦解起义军。①同时,决定从贵州再调兵一千进入广西,妄图乘太平天国发难之初,将其一举扼杀。

1851年2月18日,向荣会同总兵李能臣、周凤歧,率部自东西两个方向向大湟江口进攻。太平军暗设地雷,佯败诱敌,并出奇兵抄袭清军后方,共毙清军守备以下数百人。但是,清军继续取包围态势。太平军向东南方向发展的企图受阻,便于3月10日夜撤出大湟江口,向武宣县的东乡一带转移。19日,太平军与敌战于东乡西面的东岭村,击败清军。此后,太平军与清军在三里圩一带对峙。3月23日,洪秀全在东乡自称“天王”,并分封了五军主将: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

4月3日,广西巡抚周天爵伙同向荣督军六千余人向三里圩进攻。洪秀全、冯云山亲自指挥太平军奋勇杀敌,再次打败清军。5月12日,钦差大臣李星沅因兵败于武宣忧郁而死(一说畏罪自杀)。5月16日,太平军乘机自东乡突围北上,后进占象州中平一带。清军尾随赶到,以新从广东调来的广州副都统乌兰泰所部千余人驻中平西北的梁山村,向荣部驻中平东北的界岭,堵截太平军的北进道路。独鳌岭(梁山村北)一战,太平军予乌兰泰部以迎头痛击。但太平军多次向西北、东北方向突进均未成功,不得不于7月初撤离象州境,经原路退回桂平紫荆山根据地。在西进武宣和北走象州过程中,太平军招集了不少没能赶往金田参加起义的拜上帝会会众,起到了扩大队伍的作用。

(二)官村伏击,大败清军

早在同年4月,清廷以广西将帅不和,剿办不力,命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前往湖南广西交界地方督办防堵,并声援广西;同时,派都统巴清德、副都统达洪阿随同协助,又从湖南调兵千名,四川调兵三千名,统归赛尚阿节制。7月初,赛尚阿到达桂林,随即派巴清德、达洪阿率部赶赴紫荆山地区,增援尾随太平军的向荣和乌兰泰所部清军,企图就地围歼太平军。清军的进攻部署是:向荣和巴清德部从西北方向进攻紫荆山区,乌兰泰和达洪阿部沿黔江而下,绕至紫荆山区东南,直扑莫村、新圩等地。

7月25日,清军发起进攻,展开了激烈战斗。太平军于各重要隘口挖断道路,垒石架木,严密防堵,多次击退进犯之敌。至8月底,清军相继占领了紫荆山区西北部要隘双髻岭、猪仔峡、风门坳等处,对太平军的紫荆山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9月11日夜,太平军向东北五峒山方向突围,后转移至平南县思旺一带。

清军发觉太平军突围后,由乌兰泰部尾随东进,向荣部则经大湟江口、佛子村、横岭,于9月15日进至思旺东南之官村,企图拦截太平军南下。当时,萧朝贵、冯云山已率部在此设伏,乘向荣部扎营未稳之际,突然发起攻击。向军措手不及,加之火药被大雨淋湿,槍炮失效,在太平军猛烈冲杀下,四处溃逃,军械辎重尽失。其后,向荣率残部逃入平南县城,托病不出,太平军得以从容地向永安州(今蒙山县)转移。

(三)占领永安,粉碎围攻

官村获胜后,太平军即北上大旺,然后分水陆两路向永安州进发。陆路为主力,由萧朝贵、罗大纲等统率,抄近路轻装急进;水路主要是辎重和妇孺,由冯云山、杨秀清等统领,沿大同江东下,再溯濛江北上。洪秀全随水路前进。太平军北进过程中,沿途不少贫苦农民踊跃参军,太平天国后期的优秀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就是这时参加的。

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一举占领永安城。这是太平天国起义后夺取的第一座州城。

永安是个小州,人口很少。州城位于南北东西长宽二十里左右的平坝中,四面崇山峻岭。太平军分兵防守城外各要隘:南守水秀(俗名水窦)、莫家村;北守上陽村、龙眼塘;并于各险要处竖木栅,筑土垒,掘壕沟,建炮台,埋地雷,准备长期固守。这时,太平军已达三万七千人,其中精壮能战者约六千人。

太平军占领永安的次日,乌兰泰率领其本部及别部清军共约六千人追至城南二十余里的文圩,28日又进至佛子村一带。接着,总兵刘长清、李能臣等率云、贵等省兵四千余人赶至永安西北的古排塘一带。以后,清军又大量增加,众达三四万人,四面包围永安,主要取南北夹攻之势。向荣自官村大败逃往平南后,不久经藤县、梧州绕至昭平,当时已被清廷革职,但仍“随营效力”。 10月19日,向荣派总兵李瑞率兵一部由昭平向永安逼近,在永安城东二十里之古苏冲遭到太平军伏击,大败而逃。向荣闻讯,丧魂落魄,不久即托病逃往桂林,所部各军暂由巴清德统率。

由于太平军防守十分严密,清军围攻永安数月,仍然不能得逞。1852年(咸丰二年)1月15日,咸丰帝下谕斥责赛尚阿“旷日持久,尚无制胜之谋”,令他亲赴前线,采劝层层逼近,前剿后应”的部署,聚歼太平军于永安。同时,令其严明赏罚,以“申纪律而振军威”;随时酌量裁撤勇团,以节饷糈;注意收买太平军中的动摇分子,以为内应。此外,还明令向荣复职。①咸丰帝的上述谕令,既反映了清廷妄图围歼太平军的急迫心情,也反映了清军战斗力不强和清廷财力不足的困难处境。

太平军在永安一面抗击敌人的进攻,一面进行军政建设。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下诏分封五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诏令还规定,“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②。此外,在永安还颁行天历,并进行了内部肃奸工作,揭露和打击了内奸周锡能等人的破坏活动③,进一步巩固了革命队伍,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

太平军在桂平、武宣、象州等地与敌转战大半年之后,在永安停下来进行休整固然必要,但是,长期聚集于四面环山的小城市,很少积极出击,这在军事上是不足取的。当时,包围永安的清军众达四万余人,如果他们利用四周的有利地形,严密封锁各隘口,太平军就有被围歼或困死的危险。幸清军统兵大员赛尚阿是个“未历行阵”的蒙古贵族,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而前线主将向荣与乌兰泰又意见不一①,以致南北两路清军各行其是,互不协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才得以在条件并不有利的永安停留半年之久。

1852年2月中旬,赛尚阿在咸丰帝督令下,由广西陽朔赴永安前线督师,命令南北两路清军日夜轮番进攻。太平军顽强抵抗,与敌人鏖战月余。清军伤病交加,减员甚多,进展甚微。但太平军也因长期困守,“粮草殆尽,红粉(火药)亦无”②,食盐更为短缺,决定突围。

永安的南北大道都有清军重点把守,但城东古苏冲仅有一千余团勇驻防,是清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4月5日,太平军冒着大雨从古苏冲突破清军的包围,向昭平西北之仙回前进。乌兰泰和向荣闻讯,立即提兵追赶截杀。太平军后队损失千余人。为了摆脱被动,太平军决定利用龙察岭大峒山谷地的有利地形,以重兵设伏,歼灭清军追兵。8日上午,清军进入伏击圈,太平军乘大雾迷漫,从四面八方突然向清军发起攻击。由于道路狭窄,天雨地滑,清军人马拥挤,不能列阵,槍炮亦无法施放。太平军将敌人前后围裹,左右冲杀,半日之间,歼清军总兵四人③及兵弁二三千人(一说四五千人)。事后,赛尚阿受到降四级的处分,向荣和乌兰泰则被革职留任。

太平军永安突围成功,为以后的胜利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在太平天国前期战争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四)北攻桂林,进占全州

大峒山伏击战胜利后,太平军取道山间小径,过牛角瑶山,然后出荔浦之马岭,经陽朔之高田、临桂之六塘,前锋于4月18日进抵桂林城下。桂林是广西的首府,城墙高厚,但当时清军守兵仅千余人。向荣自大峒山败后,判断太平军将进攻桂林,急率清军千余,日夜兼程,抢在太平军之前进入该城,督饬守城兵勇团练紧急设防。5月3日,乌兰泰也率前队数百人驰抵桂林南门外之将军桥,被太平军炮火击伤,8日死于陽朔。不久,清军各处援兵赶到,城内外兵力增至二万余人。太平军使用了大炮和吕公车①等攻城器具,围攻月余,水陆二十四战。但因城坚,始终未能攻破,便于5月19日夜撤围北上,向湖南进军。

5月22日,太平军攻破兴安。25日路过全州时,南王冯云山被守城清军炮火击中,身受重伤。于是,太平军决心攻下该城。

这次战斗中,太平军首次成功地使用“穴地攻城法”②,于6月3日轰塌全州西门城墙二丈余,乘势攻入城内,杀知州曹燮培以下千余人。

全州为广西湖南两省交通孔道,在太平军围攻期间,广西清军约二万人(一说一万五千,一说七千人)陆续往援。湖南巡抚骆秉章也闻讯告急,咸丰帝命赛尚阿加强湖南衡州(今衡陽市)、长沙防务,以水路为重点,控制要地,以阻止太平军进入湖南。

6月5日,太平军撤出全州,分水陆两路沿湘江北进。全州北面十里之蓑衣渡,是湘江上游的一个险要渡口。这一带重峦迭嶂,树木参天,河床狭窄,江水湍急。湖南永州(今零陵)知州江忠源①为阻扼太平军北上,在渡口北面三里的水塘湾江中竖木栅,构筑木堰,以楚勇千余在西岸设伏,并飞函在后追赶太平军的总兵和春派兵在东岸阻击。水路太平军在此遭到伏击,船队受阻,不少船只被击沉。幸和春没有派兵赶到东岸,水路太平军得以弃船登岸,但辎重尽失。陆路太平军亦于西岸遇伏,一面力战,一面夺舟东渡。太平军与清军在蓑衣渡附近激战两昼夜,彼此均有较大伤亡。这时,冯云山伤势恶化,10日不幸牺牲。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在广西境内转战了一年半的时间,攻城夺邑,屡败清军,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洪秀全、冯云山等选择阶级矛盾特别尖锐、反清力量相当活跃,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西为发难地,以偏僻的山区为基点,秘密地宣传和组织群众,并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义的领导核心,进行了较充分的军事准备,趁清军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付天地会起义武装之际,不失时机地点燃武装革命的火炬,这是金田起义所以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起义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扩大革命声势,解决粮食军需等问题,决定立即向外发展,这也是正确的。不足的是,起义的领导者没有及时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计划,缺乏进一步动员和武装群众的有力措施,也没有主动联合天地会起义武装共同对敌。特别是全军在四面环山的永安小城停留了半年之久,与愈集愈多的清军就地对峙,以致丧失了在群众条件和地理条件很好的广西地区打开局面,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时机,造成战略上的失着。尽避如此,太平军在转战广西各地的过程中,经受了战争的锻炼,队伍日益扩大,战斗力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矗

上一篇: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下一篇: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三节 北攻湘鄂与东取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