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中华上下五千年: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时间:2023-10-14 来源:m.86027.cn 专题: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乐观豁达,奉行知足常乐的哲学。但他不希望儿子同自己一样碌碌无为,因此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意味着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般的文章都能过目成诵。他两三岁时就能够读诗,6岁时入私塾读书。有了老师的专门教导,吴承恩学业进步得很快。少年时,他就因才学而名冠乡里。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相信他日后肯定能做大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承恩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他愈来愈觉得“四书五经”过于枯燥乏味,稗官野史却蛮有情趣。

他特别喜欢捕捉新鲜事物,更喜欢读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而且在读书时还作了许多笔记和摘录。吴承恩最钟爱的小说野史是《百怪录》和《酉陽杂俎》。书中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使他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为他日后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的吴承恩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神话故事非常着迷,有时连续几天都沉浸在离奇的故事情节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吴承恩步入了青年时代,但他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有增无减,并且养成了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个性。对此,他的父亲十分恼火,多次劝说儿子重新步入“正道”,吴承恩却毫不动心。商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低,又加之父亲的生意每况愈下和这位大才子的“不务正业”,吴家逐渐招来连绵不绝的嘲笑。以前被人交口称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父亲感到希望越来越渺茫。

吴承恩20岁时,尽管他与父亲关系不和,但父亲还是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不久,吴承恩与同乡的一位叶姓姑娘结婚,二人婚后的感情非常好。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品行端正,始终忠于自己的妻室。也许是由于妻子的劝诫和勉励的缘故,他重新拾起了“四书五经”。几年之后,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这着实让吴家人高兴了一阵子。吴承恩自己也觉得很光彩,一度还踌躇满志起来。时隔不久,他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参加乡试。遗憾的是,平时写诗作文的才华远不如他的同伴都考取了进士,他这位誉满乡里的大才子竟名落孙山。

他这次落第,对父亲的精神影响很大。翌年春天,他的父亲吴锐怀着巨大的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家人的鼓励下,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在八股文上下了一番苦功。然而,在1534年秋的考试中他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并于这年冬天病倒了。生病期间,他有时感到万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但是,看着床前的妻子、母亲和未成年的孩子,他又恢复了生活的勇气。

但父亲的去世,两次科举考试的失利,对吴承恩的打击太沉重了。在他看来,不能考取举人,不仅无法改善生活状况,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可是,他又不认为没能考取功名是因为自己没本事,而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都由天命决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正当吴承恩失意无奈之际,生活上的困顿又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因为父亲过世了,他需要应付全家人的开支,但他却没有顶门立户的能力,也缺乏养家活口的手段。因此,全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他每月从学府里领回的6斗米维持。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后,各种表现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艺术题材相继涌现,如诗歌、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不仅有巨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在民俗学、社会学上也有不小成就。《西游记》图册由清代康熙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陈奕禧书写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图画生动传神,富有想象力,图文并茂,使故事情节经过图片与文字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延伸。

科场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使吴承恩对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品尝了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深沉地思考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向不合理的社会抗争。他愈来愈倾向于用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在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斗争的过程中,吴承恩怀着满腔热情,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了不朽的《西游记》。

上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代清官海瑞的故事

下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戚继光抗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