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 第二十四 君子
古者刑不过罪,爵不逾德,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刑罚不怒罪,爵赏不逾德,分然各以其诚通。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 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 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诗》曰:“百 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此之谓也。
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之於周公也,无所 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於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於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 亡,古今一也。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
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 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 矣。《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