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也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天,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我们对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的见地。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解也就不一致,但是并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已经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如何培养正确的知见,以把握真实的人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佛陀开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救渡众生。但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却和世人妄知妄见大不相同。例如众生以五欲为快乐,而佛陀却认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体证真如佛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实生命,然而众生却认为它是虚幻不实。众生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之中浮啊沉沈,却拒绝佛陀慈悲的救度。成道后的佛陀想到他所证悟的知见,不容易为一般的凡夫众生所接受,为了激发众生重法的心,他曾想进入寂静的涅槃境界。后来由于梵天的劝请,更为了怜悯深具善根的少分众生,因此才住世讲说佛法,普施甘露。众生对于错误知见的执着,有时连佛陀都无法加以遽然改变。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相识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见解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执。譬如社会上有些人看到我们就说:
“哎呀!真可惜,你怎么出家了呢?”
出家是一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庆幸欢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弃真理之门,不是更令人惋惜的么?因此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应该摒除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才不会失之主观。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祈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我经常听到一些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念了呢?”
“我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财源滚滚而来。最近我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不想被对方倒闭了。佛菩萨一点也没有保佑我发财,又何必念他呢?”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
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把佛菩萨当成财神爷来侍奉,视为保险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的财富。这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也有一些信徒对我抱怨说:
“师父!我不要吃斋了,我长年吃斋茹素,仍然体弱多病,不离医药。”
他之所以持斋并不是站在慈悲的观念上,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长保健康,由这个事例本身来看,他的心态就极其不健康了。事实上身体要健康,必需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有适当的运动,有了这些因,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健康有所以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能理念不清,混为一谈。假如这个人能够怀抱佛菩萨不忍食众生肉的慈悲心去吃斋,并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够由心理的健康发展至身体的健康,所谓‘心广体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陷入愚痴。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见呢?佛教对知见又有什么看法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错误的知见
(一)身见
一般人总以为我们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是实在不变,因此执持不放,而不知道我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一栋房舍。再坚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会朽坏,大限来临,任何人都必须搬离这所房子。执着于身见的人,往往视有形生命为实有,极力追逐于声色犬马的娱乐,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边见
所谓边见就是坚持一端的见解,譬如坚持世间为恒常不变的常见,断灭虚幻断见;世界有边的有边见,世界无边的无边见;肉体和灵魂为同一境的同见,互为相异的异见;如来死后尚且存在的有见,如来死后便归幻灭的无见等等偏执于一方的思想,都是边见。
执持断见的人认为人生无论行善作恶,最后都将归于虚无幻灭,死亡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因此世间的道德伦理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实在的。断见的人容易沦为纵乐主义。相反的,常见的人认为生命为实体,人死了下辈子仍然会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随着善恶业去轮回流转。不论常见、断见,或者是有见、无见、同见、异见等,都是远离中道的错误思想。
(三)邪见
所谓邪见,泛指一切邪恶见解,举凡遮无父母、不信因果、不敬三宝等十种邪曲的见解,都是障碍慧命的邪见。有人对于佛教的因果思想,产生一种乖僻可怕的论调说:既然佛教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么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来世将转生为蚊子;打死一只苍蝇,下辈子将投胎为苍蝇;我现在只要杀死一个人,将来一定可以出世为人。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因果业报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诡论。事实上‘种’了杀生业因,必然会‘得’杀生的果报,这种‘种’什么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犯了这种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镜头还没有调整就按下了快门,自然把真象弄模糊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而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而留下笑柄。
有一个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 很灵验,只要到庙里去恳求王爷 庇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一天天刚亮,他就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到王爷 庙烧香祈愿。礼拜之后,匆匆忙忙地跨上车骑扬长而去。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畅快!得意忘形之际,半路上不巧一头撞上桥墩,当场毙命。青年的父亲听到这个噩耗,悲愤交 集,认为王爷 没有保护他平日宠 溺有加的独生命脉,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 神像破口大骂: “我的儿子虔诚的祭拜你,你不但没有感应,还使他丧命死亡,这个没有灵验的王爷 ,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说着卷起袖子准备动手,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站在一旁察看半天的庙祝一看情况不对,赶紧上前劝阻说: “老先生!你不要愤慨,其实你的儿子来礼拜王爷 的时候,王爷 感动他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礼拜之后,骑着野狼125的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 焦虑的骑着白马在后面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追赶不上,因此才不幸撞死在桥头的呀!”
这位年轻人由于行车速度太快,当然要尝到超速的因果,怎么把一切的责任推诿给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间上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违背了因果道理,却责怪他人没有帮助他,这些都是愚痴邪见。
(四)见取见
所谓见取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学说为绝对之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见解,固执己见、自是非他,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
有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见解错误,却仍然一味企图掩饰己非,并且想积非成是,这种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的错误知见是非常危险的。
(五)戒禁取见
所谓戒禁取见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条,以此为求取人天福报的道具而执迷不悟。譬如有的人自命清高,行为怪诞,蛊惑民众,败坏淳朴习 俗,更可悲是一些无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反而挺身效蔚成风尚。比方有的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就觉得此人神通广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身体力行。其实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就是有道高僧值得尊敬吗?水里的游鱼,长年累月住在水中,天天以水为食,不是更值得崇拜了吗?山中的猿猴,每日啖果为生,不都变成圣贤了吗?一个人是不是有道行,并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为,而在于内心的实际观照工夫。
不久前报纸上报导一位凤仙姑闭关一百多天,寸粒不进、滴水不沾,并且元气充足出关的消息,引起社会上一阵騷动,某些村夫渔妇甚至因此把她奉为神明一般来礼敬。其实我们冷静观察这件事情,将会发现它的荒谬。花草树木尚且需要雨水才能生存,人不食五谷烟火还能够活命吗?根本上已经违背了自然生息的道理,更遑论修心养性了。像这种执着不如法的戒律的错误知见,就是戒禁取见。
错误的知见会障蔽我们的智慧,甚至会令我们丧身失命、永劫不复,不可不戒惧警惕!如何去除错误的知见,培养正知正见,是学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间的知见
太陽底下的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把它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于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的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 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何在。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的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根据经上的说法,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譬如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 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止于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其实这种观念是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仅止于劝恶向善这种个人的解脱层次而已,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我们既然有很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呢?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够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是为了增长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孙的传衍,也不过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长寿的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了一百岁,难道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就问他说:“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我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也称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个信徒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
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哦!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将消失得无形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慢慢的说: “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几千年、几万年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难道就真的那么幸福吗?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大约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白发人反送黑发人,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无奈而已。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地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有人以为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事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夫妻。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的?况且生命是尊严,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实在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人信仰的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敢苟同。其实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其原因是导源于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蒙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了;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世间的现象千差万别,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也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
知见究竟有那些层次呢?首先我就以一般对各位在家居士的称谓为譬喻,来谈谈佛教徒对佛教护持的心态层次。每次演讲开场白时,总是称呼各位在家的来宾为‘各位护法信徒’,但是各位是否仔细地想过‘护法’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涵义?而我们佛教徒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护法’的任务?从字面来看,‘护法’指的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社会上有不少人无法真实地了解‘护法’的真谛,发诸于行为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
有的人虽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么是邪曲乖异的邪教,什么是纯正平实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神秘荒诞的现象,就视为人间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虽然能够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众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贵、延年永生,而不知信奉诸佛菩萨,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有些人对于佛教虽然也能激发一份信心,但是看到某位师父亲切招呼我,就特别尊敬他、护持他。佛经上提到四依法说:‘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僧侣所宣提,亘古今而不变,历久远而弥新的宇宙真理。我们以它为依止,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生命方得以升华。而人为肉身之躯,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倏忽湮灭,变异性非常大,如果以人做为精神上的依靠,譬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暂无常,动摇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仅仅护持人是不够的,唯有护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为护持对象,也必须护持学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识。
有的人也知道护持善知识,但是仅止于对单一、固定对象的崇拜,而不能将恭敬心扩充为整个僧团 ,乃至所有众生的关爱。经上说:佛法在大众中,求佛陀也常告诫弟子们说:“我是众中的一员。”能够成就大众的人,就是能以佛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够拥护大众,以救拔众生出离痛苦为急务的人,才是佛教的护持者。
有的人对某一位师父特别崇拜,而有的人对某一间寺庙全心全力护持赞助。恭敬僧宝、拥护道场碧然可贵,更重要的是要礼敬有道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并且是护持弘扬大乘菩萨道的十方丛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庙。从对佛法的护持来看,我们应该护正而不护邪、护佛而不护神、护法而不护人,要由护师进而护众,由护寺进而护教,由护小乘进而护大乘,以提升我们信仰上的层次。
对佛教的护持有种种层次的分别,由发心学佛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初发心学佛,是为了求取世间的富贵,祈求儿孙满堂、家运昌隆,因此也能发增上心,布施行善,种种福田,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人间福报,学佛的根基仍然不稳固,并且羁绊牵挂的事情繁多,进趋佛道不易,这是第一层次的发心。有的人能够体悟世间欢乐的短暂虚幻,不是究竟的快乐,因此发出离心,出家学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乐,成就完美的生命,这是第二层次的发心。但是出家固然在求得个人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完成,更应该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人以欢乐,不仅求个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发出离心之后,必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心。
佛教将修行证悟的境界分成五种次第,也就是所谓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进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门。人天二乘的世间法修学完毕之后,要参究声闻乘的四谛真理,然后是缘觉乘的十二缘起,最后则要实践菩萨道的六度,从完成人 生之中完成自己,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但是仅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间圣者而已,不能积极地去救度倒悬,唯有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广济群伦的大乘菩萨,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证的阶位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萨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种高下层次之差别。而五乘人生所证悟的真理也是层次分明,不尽相同。根据阐扬般若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大智度论的记载,般若性空的道理,众生的根机、内容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譬如一般的凡夫能够培养正确的知见,就具有般若的光明。从凡夫的阶段而进趋二乘罗汉的境界,如果能够体证缘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发广大心,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菩萨的境地,觉悟宇宙万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智慧,是度化众生的无限妙用。最后证悟佛的境界,能够清楚地识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这个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是至高无上的般若妙谛!
从正见、缘起、性空到般若的体证,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唯识家则将所证悟的智慧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各宗各派莫衷一是,这些层次的千差万别,取决于人生内在工夫的用力如何,而不是外来的力量强予分别。如何提升我们人生的层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诸佛菩萨同游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们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务!
四.佛教的知见
什么是佛教的知见?佛教对知见究竟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佛教的知见就是正见,对万事万物培养正确的见识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门砖。有的人学佛法,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诸多的怨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好好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毫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护卫公益、宣提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要明了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免堕三途轮回。
除此之外,佛陀常讲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见。这些道理在各种的经典之中已有详尽的阐扬,以下我仅就这四项简略的加以说明:
(一)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它滋养、妆扮,‘观身不净’就在破除我们对于欲望 的根本──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们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而我们却不知小心加以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灭。世间的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稍有执着,如果执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二)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说,即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依义不依语即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即依据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三)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千变万化。人生是无常,世界亦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诸法无我’: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仿佛一栋房屋,仅仅供给我们平常活动筋骨、行住坐卧,暂时居住的场所而已。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屋也会随着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一切都不能永恒存在,迟早会舍离我们而去。因此我们如果了解因缘的道理,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着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将身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出世间之中,才能获得人生的究竟快乐。
‘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的境界。佛陀证悟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证入涅槃,求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静的境界并不是舍离众生、遁世退隐的意思,这样的人,佛还呵斥他为焦芽败胚。涅槃最高的境界为‘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由于悲智双运,因此能常化众生而永不休息。
(四)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 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总之,这八个方法,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有人或许会疑问:阿弥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称诵的佛号而已,有什么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视只念阿弥陀佛的人说: “光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生脱死,断尽烦恼了吗?就这几个字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量寿命了吗?”
其实学佛不只是为求了生脱死的超然而已,而是进而求取真实生命的证悟。有人曾经问一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四个字,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一听,的确是个难题,最后他回答得十分巧妙,他对着问话的人一骂: “混蛋!”
这个人被骂得莫名其妙,顿时怔住了,立刻发怒起来,卷起袖子,握了拳头,大声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呢?”
法师这才悠然一笑的开示道: “你看,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你的心境,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会没有力量呢?”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诵阿弥陀佛就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跻登净土莲邦,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
三天的演讲法会,在佛陀的慈佑以及诸方大德的襄助之下,能够功德圆满,我谨代表所有参与此次法会的工作人员,向各位致谢,祝福各位‘修福修慧修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