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7集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禅宗传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祝
尸弃佛: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佛法谈的是不二之法,现在六祖说〔其法无二〕,就是法无二法,唯只一法。【其心亦然;】心无二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不是两颗心,还是自己的本心。只此一心,并无他法,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其道清净,亦无诸相。】也就是说假设你悟到这个道理,就能够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诸相〕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意思。六祖大师开始做结论,六祖大师已经要圆寂了,还要教育徒众修行不要修错。【汝等慎勿观静,】不要去执着你觉得很静的那一个〔静〕。【及空其心;】千万不要放空。你们不要讲放空这个名词,那是错误的。有的人不是去执着境,就是什么都不去想。假设你要修行,你不知不觉会执〔空〕或执有,如果你要静坐的话,最好万缘放下,这叫不执有,然后提起修行的法门,比如说你提起佛号,这样就不落空,这样叫中道。万缘放下就是「应无所坠,提起佛号就是「生其心」,生起念佛的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心本来就清〔净〕,不需要断烦恼,也不需要去除什么。因为心本来就清净,所以不需要在这个〔心〕上产生一个取跟舍,所以才跟你说只管用你的功,不要多此一举要去取什么或去舍什么。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各自努力,随缘好去。】你要知道,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就是〔随缘〕度众,一切都是随缘。你们〔各自努力〕,随顺因缘,度化众生。【尔时,徒众作礼而退。】事情交待完了,所以大众〔礼〕谢〔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过一个礼拜。【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因为〔新州〕国恩寺的塔已经盖好了,请大众准备船只。【大众哀留甚坚。】看六祖大师要离开寺院回故乡,大众会不舍。【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诸佛〕都是这样,应化来到这个世间,随因缘已尽,〔示〕现〔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叶落归根。【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他们说:「六祖大师您回去,就快去快回来。」【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叶落归根〕就是去,〔来时无口〕就是来,他在谈什么呢?叶落归根,除了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往生了就要回他的故乡,六祖大师讲得更深。〔叶〕就是万法,〔根〕就是根本,这个根就是心,万法不离开心,所以要归于心。所以万法归一,不离本心。〔来时无口〕,六祖大师对他这一辈子做一个交待,〔来〕就是他来这个世上七十六年他并没有说法,这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的意思一样。这是真话。为什么?诸法本寂灭,诸法本空寂,岂有人说一法?如果有人说他说一法,那就是打妄语。大家要去体悟,有的东西是从现象讲,这个东西是从本体上来讲,说无一法,无一字可说,大家才会明白释迦牟尼佛跟六祖现在所讲的意思。【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这是第二次问,前面六祖大师已经回答,达摩祖师交待了,这个衣到他这儿就不传。那个〔法〕呢?就是汝等,「你们这些弟子善根纯厚,已经堪任了。」事实上他已经讲了,但是法海又问一遍,说:「这个真正清净的法是要传给谁呢?」【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能力的,他自会去办事。明白我心意的自然不需要我解释,〔有道者得〕,就是悟道了他自然能得,〔心〕〔无〕障碍,自然能〔通〕达。【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六祖坛经》相当地传奇,之前要来刺杀他是嫉妒他,但这次要来拿他的头并不是嫉妒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意思就是说要来取首级的人是为了孝养父母,所以不得不来取六祖大师的首。真正的典故就是,在《传法正宗记》里记录,就是在开元十年,新罗国,就是现今的韩国,久仰六祖大师的盛名,虽然六祖大师已经圆寂了,有一个出家人叫做金大悲,他希望把六祖大师的首级拿回去韩国供奉供养。六祖大师是肉身,他出钱请人家去盗六祖大师的首,盗回韩国去供奉。【遇满之难,】那个人的名字有个〔满〕字,他叫张敬满,他因为没有能力孝养自己的父母,刚好有这个因缘,对方出高价,他就答应,要去盗六祖大师的首级。但他没有盗成,因为六祖大师早就交待好了。【杨柳为官。」】当时的政府官员,刺史姓〔柳〕,县令姓〔杨〕,这都是真实的有考据的故事。你看到《六祖坛经》,会觉得佛法实在是不可思议,开悟的人知道过去和未来。以前有个刺客行昌来刺杀六祖,最后他也出家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他预告七十年之后,一个〔在家〕人,一个〔出家〕人。你们不要小看在家人,有很多都是示现的大菩萨。这两位到底是谁呢?有两种说法,我们都说一说。第一种说法,那个〔出家〕人就是马祖道一,那个〔在家〕人就是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的故事很多,你去看《景德传灯录》。他曾经讲过一句话︰「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这是针对出家人讲的。现在出家人动不动就跑回家,对世间的人有挂碍。《景德传灯录》有很多的故事会让你很感动,我们先讲莲池大师的故事。莲池大师结婚之后才出家,他出家之后,经过三年,有一天突然想到,已经离开家三年了,就写一封家书回去给他太太,说他什么时候要回故乡看一下。他太太也是了不起,她就在家门口挖一个土坑,上面铺一些稻草。莲池大师回到家,就掉入那个土坑里。掉下去那一刹那,他太太就点火,茅草很干,就烧了起来。他太太就跟莲池大师说「三界如火宅,不要回来,去吧9莲池大师觉得很惭愧,他出家三年,他太太用这个来启示他,难怪他会成为高僧!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三个出家,说不定以后会有第四个、第五个,我先奉劝你,如果你已经出家,就要「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9你有决心就不要回来,出去就出去。庞蕴居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家财万贯,最后驾一条船,把他的钱财丢到江中,也不捐出来,当然他的故事有很多争议。有时候我钱捐给你,反而造成你的困扰;有时候我的钱捐太多,你本来好好的,反而会让你起纠纷,有这个可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会用钱,反而害了你。所以,你们要往生的时候,不一定要留给后辈。如果你往生时存款是零,高人,都没有留什么,只留德行给子女。不需要留下钱财,你留下可能是祸害,留下德行一定利益他们。
再来还有一个传说。一个是黄檗禅师,一个是裴休居士。谈到这两个,也是大名鼎鼎。黄檗禅师很小,他母亲就送他去出家,但日子一年一年的过,他母亲相当地思念他,一想到儿子,她就哭,哭到眼睛瞎了。她为了找她的孩子,就发愿为出家人洗脚,因为她儿子的脚有一个很明显的胎记,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她的儿子。她为出家人洗脚,最主要就是要找她的儿子。这个事情传到了黄檗禅师的耳中,他为了满他母亲的愿,就让他母亲洗脚。但他的胎记比如在左边,他就故意把右脚让她洗,在洗的过程就为他母亲开示,洗完,开示完就走了。结果隔壁邻居认出他就是她要找的儿子,他们就跟她说。她一听到,就急急忙忙从后面去追,但黄檗禅师坐的舟已经离开了。他母亲走到江边,她不小心就摔死了。黄檗禅师看到相当地难过,因为他已经为他母亲开示,但是母亲还是放不下心,母亲为了追他,在他的面前摔死了。他为他母亲超度,说:「一子得道,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讲完这一句话,他的母亲马上超度升天。之后,他就为母亲处理后事。他讲一首偈:「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花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止,归命大悲观世音。」如今因为这样的因缘,他超度他的母亲;若是未来再重逢,一定会遇到观世音来成就他的母亲的。有很多的故事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如果以世俗人的观点,会以为黄檗禅师很残忍,觉得他就和他母亲相认就好。但如果他和他母亲相认,他母亲可能至今还迷自心,永远没有因缘觉醒。这就是你要明白,表面上是无情,事实上才是慈悲。
裴休是宰相,学问相当地好,佛法的境界也很高。有一天,裴休到一个寺院去参观,寺院有挂一些高僧的相。既然宰相来了,一定是住持要招待,住持就跟他讲这是某某高僧的相。裴休就直接问住持说:「高僧的相在此,但是高僧今在何处?」住持答不出来。这个时候,刚好寺院有一个人挂单,那个人就是黄檗禅师。当黄檗禅师听到裴休宰相问住持这句话,住持答不出来,黄檗禅师就走出来,请裴休宰相再讲一遍。他说:「高僧画在此,高僧今在何处?」黄檗禅师就喊宰相的名字「裴休」两个字,裴休就开悟了。所以裴休就拜黄檗为师。裴休宰相是个悟道的人,他的孩子学问也好,是翰林学士。他希望他的孩子好好地参究佛法,先到寺院去磨练才上京赴任。他孩子就到寺院去干活、担水。这个翰林学士就讲一句话:「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么消?」意思就是:「我这个翰林学士担水给你们这些和尚吃,你们承受得起吗?」住持听到这句话,就回他一句︰「老僧一柱香,能消万劫粮。」一句话就给他顶回去:「老僧只需要一柱香的功夫,就能够抵得过万劫的粮。」他们都是很有名、很有成就,对佛法的奉献都很大的人。
六祖大师就开始预言。【同时兴化,】就是出家在家都是同时,就好像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建立吾宗;】就是让禅宗更加稳固。【缔缉伽蓝,】修建道场,〔伽蓝〕就是道场的意思,有道场才能够弘法。【昌隆法嗣。】让禅宗的法脉流传得更广。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这个法脉,〔从上〕以来,就是从以前到现在,这样的传承已经几代?【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大家要注意到,事实上已经很多人成佛了,你们不用怀疑,只是你看不到。【今以七佛为始:】不要讲太远,我们就谈最近的这七尊佛。【过去庄严劫,】也就是过去千佛的那个时代,他们的名号叫〔庄严劫〕。过去有一千尊佛,现在他讲的是最后那三尊。【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第九百九十八尊、第九百九十九尊、第一千尊。【今贤劫,】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劫,叫贤劫。【拘留孙佛、】第一尊。【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第四位是〔释迦〕牟尼佛。【是为七佛。】第五位将是弥勒佛。有时候你们在诵偈,每一尊佛都讲一首偈,也就叫传法偈。这是一佛传一佛,用一首偈来传,有禅宗的传承。
【禅宗传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祝】这七佛的偈你看起来好像懂,又好像不懂。这七首偈事实上都一样,但看起来好像不一样。文字不一样,法怎么会不一样?事实上都一样。这七首偈我不需要一偈一偈讲,白板黑字,你已经上《六祖坛经》那么久了,你应该一听就懂。我把这七首偈串连起来。你看了偈就说:「师父,我罪孽深重。」「哎呀,我福报很好。」这就是你看到的结果。福报大,有时候上天,罪恶深重,有时候堕三恶道,有时候是三善道,这你也不用高兴,还不是六道轮回?!福跟罪从哪里来?善跟恶,因为你行善,所以有福;因为你造恶、起恶念,所以有罪。但是,〔罪福皆空无所壮,幻化之中无罪福。你不是要消业障吗?就要体悟到空性。你不体悟到空性,你的内心世界一直在惩罚自己,天堂地狱就在你的内心。你现在要听到真相吗?罪福本空,这指的是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他罪福本空。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罪福本空是理上说,因果不空是事上讲。开悟的人也要受因果的报应,但是他不苦,所以报等于没有报。为什么他不苦?因为证悟到空性。你要会讲,不要讲到让人家说你昧了因果。当你一直在这边讲这个问题时,是因为你没有办法体悟到空性。你行善也不要放在心中,你过去已经做错了,也不要再内疚来惩罚自己,这叫罪福皆空,无所祝
【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诸业亦是幻。〕不但善恶是空,善恶亦是幻化,所以六祖才会讲「不思善、不思恶。」有善恶,还是会有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能够体悟到吗?为什么说你在修行当中起恶念不要害怕?只要不要随它去就好了,你生起一个善念,也不要抓着它不放,因为两者皆是幻。谁在起善恶?谁在造罪福?就是你的身心,你的身心透过你的言行造罪。若是没有身心,怎么会起善恶?若是没有善恶,怎么会产生福跟罪?身心是什么?〔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身心,你能照见你的身心皆空吗?它们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但是凡夫不是执着他的身体生病了,甚至更糟糕,他爱美、爱漂亮,他抓着身体不放,不然就是活在一种内心的感觉,被精神的状态所束缚,他不明白身心本是幻。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心本无生因境有〕,你说心在哪里?因为那个境所以起那个心,所以你被境界转。身心就是我们所称的我,每一个人都有身心,但是身心亦是缘起性空,所以这个人是幻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什么叫真什么是假?永恒不变谓之真,会变化就不是真。道家常讲真人,跟佛家所讲的佛性意思是一样的,真人不是这个人,指的是那一颗清净的心。人就是身心假和,假设身心是空,这个人一定是幻。如果你没有透过因缘法的分析跟观察,也就是像我们早上所讲的,以人性的角度,你一直在保护你自己,因为你不明白人是幻化的,所以你一直在保护这个幻化的人。但这个人在哪里?古今的英雄好汉今在哪里?现在答案出来了,这个人不成立,身心怎么成立?身心不成立,善恶怎么成立?善恶不成立,罪福怎么成立?一道一道破,我们统称它叫缘起法,因缘而起。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事实上世尊说法本来没有一个法,所以无一法可说。但是,〔无法法亦法〕,〔无法〕这个法还是法,又拉回来。〔今付无法时〕,就是传法,传什么法?传〔无法〕。你以为他在绕口令吗?他讲的是真实,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讲的。你读《金刚经》,燃灯佛并没有传法给释迦牟尼佛。所以达摩有几个徒弟,一个个问:「你跟我那么多年,一个个起来说。」到最后二祖慧可只是顶礼问讯,什么都没有讲,就是他明白这个精髓。要讲什么?〔法法何曾法〕,诸法实相,何曾真的有一个法。所以说缘起法,只是一个假名叫缘起法。为什么?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所以说实在并没有一个法,连法都破了。这后面的系列是因为这个法所生起的,现在连这个法都破了,这时候你的自性才是真正的清净,才会回归「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七首偈贯连起来,就是在讲这个。你去《景德传灯录》查三十三佛所讲的偈,不离开这个概念。所以我列出这七首偈,就足以让你开悟修行,也不用贪多。今天听到这七首偈,好好回去悟就够了,该满足了。
假设过去你已经错过了,也不要期待未来,好好地把握当下。六祖大师很慈悲,他连最后要圆寂了,还怕弟子不清楚,一再地为弟子们讲,事实上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我们看《六祖坛经》,会觉得很感动。有什么问题,把握当下,你们不要以为下一刻、下一秒还会有什么机会。你的脑袋也不要告诉你:「我以后再慢慢学。」能够领悟是刹那之间的,不能够领悟,一辈子你也听不懂。为什么我们不能领悟?是因为我们当下的心不能够放下。但你偏偏不放下,你一直用你的脑袋在生活,你一直觉得你可以慢慢来,实际上就是在障碍自己。所以我们读《坛经》,你要把握住这个机会,重点你要学,不是学脑袋,学脑袋的东西我不教。什么叫学脑袋的东西我不教?比如说:「我好想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或者你们现在好像知道《易经》在说什么,你想要知道这个干嘛?但是我们的潜意识想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叫脑袋,叫知识,这个我不教。我们从以前到现在都犯这种毛病,我们一直希望所有的学问你都懂。比如说:「股票我不懂,我需要知道。」「投资理财我不懂,我想知道。」比如说:「我想成功,你可以教我怎么成功吗?知识份子喜欢知识性的东西,所以他猛读书;商人喜欢钱,所以他猛赚钱;父母亲的注意力就是摆在子女身上。但你想过一个问题吗?事实上我们今天谈《六祖坛经》,谈佛法,只有一个重点,我是希望,我只教你如何了解你自己,而不是叫你去了解那本经在说什么,那没有意义,那叫知识。你想过这个问题了吗?你很好学,一天到晚在研究很多东西,但你为什么不研究你自己?!我们今天就是要研究你自己,彻底了解你自己。当你彻底了解自己的那一刻就叫做明心见性,六祖所讲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我已经彻底地了解我自己了!
我真诚、坦白地跟各位讲,我讲的话你可以回去思考看看。天底下所有的问题都是出自你不了解你自己:「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升学?」「我到底要不要创业?」「我到底要不要去考公家机关?」「我到底要不要结婚?」「我到底要不要出家?」「我到底要不要修行?」「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世间法跟佛法,没有那么狭隘,不要把佛法当成是想修行的人才要学的,没有那么狭隘。每个人都有生命,无论你是谁,如果你活着不了解你自己,你不觉得人生这一趟来是白来的吗?就是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所以你不知道你到底是要冲还是要守,到底是要为别人的价值观而活,还是活出你自己呢?如果要活出你自己,你不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活出自己。你问我一百个一万个问题都一样,都源自你不了解自己,赶快从今天开始好好地了解你自己。你会说:「我了解我自己,再怎么看都是这个样子,心情就是起起伏伏,胡思乱想。」所以你就以为已经了解自己了,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可以说观察到自己是这个样子,就认为你就是这样,不是的。你不要以为你已经把自己看清楚了,你这是否认自己。你说:「人嘛,就一定有痛苦嘛,就一定有七情六欲嘛,就一定有忧悲苦恼嘛9你为什么下这个结论?没有学的人就知道这个事情,你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但是你所得到的结论居然是跟没有学的人一样,你根本没有了解你自己。你会说:「了解自己很困难呢9不要这么讲,你讲这种话对你没有意义。
你们有没有了解因果的?因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发明,因果是世间的定律,世间的真理,因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说,你看书很清楚,因为书白纸黑字,容易看。如果看你自己,反而不清楚,因为你的心没有字。你说你的心有什么?你说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又会胡思乱想,这就很奇妙。你看书跟看你的心还不是一样?就是看。你要相信,看一遍有看一遍的认识,看一百遍有一百遍的认识,看一千遍有一千遍的认识,一定会认识更深。你观你的心跟看书亦复如是,你这样看书,也看你的心,有一天你一定会觉得很惊讶。你看得胡思乱想,没有关系,你继续看,看到最后它就会不一样,你一定会看出端倪,一定会看出线索,一定会看到真相,除非你放弃。这个理论很单纯,它并不抽象,因为它是你自己。所以今天不要谈你的程度怎么样,你的脑袋不要管,不要在那边猜想,你只管你到底有没有每天好好地观察自己。如果你没有做,事实上你就没有做,如果你有做,请你相信自然界的法则,你一定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直到看清那一刹那,就叫明心见性,就是这样而已,很单纯。所以我说今天这个课完了之后,以后你要用功也是这个样子而已,无论你以后要去听什么课,无论你是市农工商,但是要了解你的自性,连一日你都不能够错过,因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假设你要彻底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目的,还是人生的价值,你就要好好地去了解你自己。当你了解之后,事实上你就懂了,你就懂之前那些烦恼都是白烦恼了,你以前的那些恐惧跟不安都是多余的。但是在你还没有了解之前,你没有办法,因为你心不安。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我所讲的自己就是心,我所讲的心就是佛性,我所讲的佛性就是空,我所讲的空就是缘起,我所讲的缘起就是整体。我好像是在绕口令,但如果你不懂这些口令,我就告诉你,就是你自己。我们佛法在讲「诸法无我」,我怕跟你谈「无我」,你会想到底有没有我?去观察。观察到最后,这些名词都叫做戏论,它自然会止息,你自然会看清楚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状态。现在跟你讲「空」也只是知识,没有意义;跟你讲「无我」也是知识,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跟你讲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现在都是以人性看人生、看自己,所以大家都一样自私丑陋,有七情六欲。用功的方向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