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52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52集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说什么叫〔定慧〕?前面讲的是定慧的道理,现在是讲譬喻。一般人不会譬喻,很容易谈道理或谈故事,或谈新闻,他不容易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譬喻。很多道理用譬喻的方式很容易懂,大家要常用譬喻。[灯]喻定,[光]喻慧。灯光表面上看起来像在那边如如不动,所以用来譬喻「定」的意思。如果灯没有光,这个灯就没有意义,就好像你家装电灯都不会亮,那一点意义都没有。装电灯的目的就是要发亮才有用,所以光就是用。用什么?就是智慧,观世音菩萨后面的一个圆光,就是智慧的意思,所以佛光普照就是开启你的智慧。就像你晚上回家,电灯没有开,一片漆黑,看不清楚,就像我们愚痴,什么真相都看不懂,什么是正确也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开灯,没有开灯就是没有智慧,所以人生这条路走起来很坎坷、很辛苦。你要看清楚就要开灯,你人生要顺利就要有智慧。
【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假设没有〔体〕,就不会产生作用。〔体〕就是〔定〕,〔用〕就是〔慧〕。[名虽有二,体本同一。]一般人常常认为名词不一样,就是两个,不是一个,其实虽然一个叫灯,一个叫光,但它本身不可分离,缺一不可,要同时保持平衡,所以才叫做〔定慧〕等持。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什么叫〔正教〕?〔正〕就是正确,〔教〕就是教理,正确的教理,佛所告诉你的就是正确的真理。真理无有〔顿渐〕,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没有说哪个比较差哪个比较好,哪个比较美哪个比较丑,哪个是圣人哪个是凡夫。从这个角度,我来引证刚才那个概念,你不要重圣轻凡!因为凡圣平等。任何一本经典讲的道理不会有错,但为什么每个人听来却不一样?就像你们每个人在听我讲课,但私底下探讨却不一样,这一定是人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请问,听我的课是越年轻的越有感觉,还是越老的?越老的。因为你们人生经历不一样,经历越多的越能触动,所以每个人的感触都不一样。再来,你们个人来学习的心态不一样,比如说有的人来听《六祖坛经》只是因为他心情差,听师父说说、笑笑,觉得很快乐。或他来有个目的,因为跟家里人处得不好,想来听听这个概念。有的人则是因为好奇,来听听《六祖坛经》到底在讲什么。你有为悟道而来吗?我们不要怪东怪西,是自己的问题,所以说〔人性自有利钝〕,你不要跟人家说:「六祖讲的是顿悟,你们那个法门是渐修。」你这样讲原则上是有问题的。你们不要在哪里争,没有意义,都是人的问题。
【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迷人〕为什么渐渐才能够契入?因为他执着深,所以只能够慢慢来。〔悟人〕为什么能够顿修?因为他只要一点就破,他就是缺临门一脚。有的人已经准备好了,只差人家一点,一点就通。但是你不要以为悟后就没有事了,悟后才是真正的修,所以说悟后起修。没有悟之前是摸索。人家问:「现在做什么事业?」有的人回答:「我现在专心在修行。」真是昏倒,我们只是在摸索。有人讲你还在门外,但能够在门外我就很赞叹,因为你至少能够找得到地址,有很多人连地址都找不到。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自识本心,〕慧是用。〔心〕是拿来用的,我们一般人的心是拿来烦的。心用,我们常讲用心,我们要用心来利益众生、利益家庭,不要用这个心来折磨你自己,把你自己绑得动弹不得,这叫愚痴。[自见本性,]定是体。〔本性〕本来就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佛性无形无相,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诸法空寂,它时时刻刻都是定,所以才叫大定、常定、如如不动。你要能够契入,才能够去体悟。如果你了解体跟用,定跟慧,了解顿渐本来没有差别,那为什么要安个假名叫顿跟渐呢?比如你考试不及格跟及格,为什么要安这些名呢?因为我们安个名,做件事,是拿来用的,但你不要安个假名来折磨你自己。比如说:「我每次做事情都做不成功。」「我很挫折9「我很失败9「我很没有用呢9「我还不如去死。」你为什么创造那么多名词来折磨你自己呢?这些名词对你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你为什么不创造:「我每一次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我做这一次不能够叫失败,而是再一次证明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愿意一次一次地尝试,这是磨练,就是透过这样的经验让我更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做。」所以不可以叫挫折。铁杵要磨成绣花针,你现在开始磨,你只磨一天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个概念是你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假名用对了对你好,对错了对你不好。
[立顿渐之假名。]为什么立〔顿渐〕呢?没有办法顿悟的人,我们就鼓励他:「没有关系,凡事都应该慢慢来9我们不可以说:「人家一说就懂,你说了那么多都不懂,你是十二生肖最后那个哦?9这样没有用嘛。这样的概念可以通世间很多的学问。有的人在鼓励人家不知道怎么鼓励,在安慰别人不知道怎么安慰,有的人没有能力启发别人。你去体会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到。无论你要鼓励别人安慰别人启发别人,你一定要善用名词,虽然它是假名,但因为众生很执着,所以这些名词对他们有意义,不然你们为什么动不动就去改名?一个建设公司推出一个案子,他们也要去取个好名,一个厂商推出一款新车,他们也要用一个很响亮的车名,所以,会用都很好,不会用都被绑。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此法门,]不是狭窄地指禅宗,讲的是佛法。[从上以来,]远至三世诸佛,近至释迦牟尼佛。[无念]为用,[无相]为相,[无住]为体,你能悟此三者,整部《六祖坛经》你就悟了。大家要以《六祖坛经》来修行,也要以这三个宗旨来修行。这三个中〔无念〕最重要,所以说以〔无念〕为宗旨。这三个名词六个字,归纳起来是一个〔无〕字,〔无〕字参透你就大彻大悟。〔无〕字,直接了当的解释就是不要执着。佛法修行的方法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但你偏偏是执着的,因为你根深蒂固的观念就错了,而且你不是这一辈子错,你已经错很久了。你这口锅已经堆积了很多油污,不是用洗洁精可以洗干净的。你说:「师父,那怎么洗?」不是用洗的,也不是扔掉,而是误会一场,这叫顿悟。慢慢洗叫渐修,顿悟就是说根本没有那口锅,这不是说不承认它,而是说没有那些油垢,这叫本来清净。你就说有那些油垢,那叫妄想执着,叫你的无明,你的烦恼。用〔无〕这个字来破你所有的问题。
什么叫〔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这样解释是大错,无念就是没有妄念。那是什么念?就是正念,也就是净念。妄念就是有念,有念就是有分别对待,你的心有很多的分别。〔无相〕为法体,一切都叫法,就叫一切法。一切用一个法来代表,法体本来就叫〔无相〕,实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实相,这个〔无相〕就是叫你不要执着这些现象,你现在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无论一切的人事时地物,你也是世间一切现象之一,请你不要执着。你一执着,你的人生就会苦不堪言。〔无壮为本性,就是你的自性本来就是〔无壮的。你问为什么?因为自性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怎么会住?所以六祖大师说自性是诸法空寂,它是〔无壮的。怎么证明?自性是诸法空相,所以这只笔丢下去一定会掉下来,自性就像你现在看得到的空一样,是〔无壮的。但是我们偏偏没有办法体悟,无论好的坏的,所有的概念全部往内心里抓,全部放进去,越放越多,放到你苦不堪言。六祖大师从三个角度讲,一,就是应用,以你的心来应用,心量的运用不可执着;二,你面对世界的一切叫相,你不可执着;三,你自己生命的本质本来就是不执着的。他从体相用来跟你讲都不可以执着,但是你做得到吗?就像你叫人家:「放下不就好了吗?」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放下。那就从理论开始来讲,你明白这个理论之后,要去实践,否则不见得会成为一个作用。我们常常讲「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句话讲得不够彻底,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够成为力量,所有的东西要透过实践才有用。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离〕就是不执着,不可以解释作「离开」。举个例子,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这个〔离〕就是说你面对所有的现象,你不应该执着。为什么?因为这个现象并不是真实的。你会说:「明明有,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会变化。理论是很清楚,别管这个理论你听过几遍,你还是要重复听,听到你时时刻刻有这样的知见之后,你就不容易执着。你可以随便做任何一个实验,你拿起手表,那个秒钟就不停地动,它是会变的。动态的东西你容易观察到,你现在站在路边看车流量,人来人往你很容易观察到,但是,你对你的另一半,对你自己的心肝宝贝,对你的家人、财富,在你的感觉上,你认为它是不动的,尤其静态的东西你不容易察觉到它变,我这样一个人你也不容易察觉到变,尤其是朝夕相处的人。如果很久才见一次,就会说你最近比较瘦,就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你感情很好的都看不清楚,要若即若离反而看得很清楚。我看到你真的变了,不要等到你往生了,才知道会变。我们不要粗心到什么都看不到,所有的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你不要执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一样的道理,这些现象就包括你生命所有的一切,你的家人财富事业,你都不可以执着。
虽然明白这个概念,但是每个人的体悟都不一样。有的人说:「钱够用就好了,我不用再上班了。」有的人说:「到最后人死了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这样讲话是不对的,因为钱是变化的,它就是一个工具。如果你赚钱是要来满足你自己,它会让你更无知,让你欲望更大,欲望越大,你的痛苦就会越多。如果赚的钱一部分安家,一部分帮助别人,那赚钱就是菩萨道。有的人学佛法,他学得不对,不是执着,就是什么都不要,这叫落两边,完全没有智慧。你学了佛,智慧没有开,比没有学更糟糕,因为绑手绑脚。没有学佛的人好好读书,好好上进,反而做很多事情大家都能够认同。自从学佛之后观念错误,开始绑手绑脚,人家看到你,不诽谤佛法都不行,你看你的罪过有多么重。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呢?」我做个譬喻,天上有一片彩云,这片彩云你要去追逐它,你追不到,纵使让你追到了,你也留不住它。这片彩云代表你这一辈子想要追求的所有一切,你努力一辈子,就是为了去追求天上那一片彩云。学了佛法之后,你说:「我不要去追了。」这样也不对。或者你说:「我干脆眼睛闭起来不要看。」就有人这么傻,那你长眼睛做什么!所以,不看也不对,追它也不对。不要去追它,因为你的智慧,你知道一切如梦幻泡影,你知道诸行无常。但是不追不是说不产生作用,你应该静静地欣赏那一片彩云,你当下在欣赏它,这是实际的,你有受用;欣赏它,但是不要去执着它,这样叫「做而不做」。你真的能懂这个譬喻,人生很多问题就能够解开。
一样的道理,你家里面的那几个小犬,有的是流浪狗,一天到晚不回家,有的是忠犬,整天待在家里。我们做父母就是这样,太活泼的叫他不要常出去,不出去的你也烦恼,不知道他关在家里是自闭症还是什么,就鼓励他出去参加一些活动。这些事情你都要做,但是都不执着,就是因为不执着,你反而会做得很好,因为不执着心很清净,可以心平气和,可以冷静处理很多事,这就是一种智慧。为什么不要去执着这个现象?你执着它也没有用,它会离你而去,你不用离开这个现象,现象自然就离开你,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是顺是逆,是好是坏,现象一定会离开你。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现象偏向于外面,〔念〕偏向于内心。你常常在胡思乱想,一个念接一个念。你不要去执着你内在那些念头,否则你必然起烦恼。什么叫不要执着内在的念头?这不是很困难吗?简单地讲,这个〔念〕就是一种心念,心念就是一种作用。作什么用?用过就好,做完就放下,就这个意思。举个例子,人家对你说:「可不可以帮我提个水桶?它很重。」你说:「好,我帮你提。」提起来就是一种用,你不要提起来之后就不放,提到那里之后,自然就放下。提起来是个名词,放下是一个名词,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因为它们统称都是作用,就是这样用而已。你的心产生了作用,很多学佛的人怕自己心念乱起,这是不对的。心遇到境界,对境心当然会起,你就让它起来,让它产生作用,好好地用。文殊菩萨在《华严经》讲一个名词,「善用其心」。〔于念而无念〕,心念起来用过了就好了。
【无住者,人之本性。】这个概念原则上大家不能体会。现在说现象大家能体会,讲你内在的念头大家也能体会,这个不能体会,因为你得见性,就像你的眼睛虽然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你就是没有能力看到你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外面,这是迷的人。悟的人就像眼睛能够看到眼睛,他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他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明白。在禅宗当中,心跟性有时候是没有分的,虽然有时候我们为了讲解方便,说性是体,心是用,但在禅宗当中常常不分,也就是体用一体的意思,所以经文常常说本性、本心、自性、自心。如果你对本性的概念不能够懂,我还是用心,心的本体产生的作用,〔人之本性〕就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本来是无住的。我作个譬喻,比如说现在这个空,没有形象,无形无相,必然就没有重量,有形有相,必然有重量。接着,你的心是有形有相还是无形无相?照理讲是没有重量。但是你有没有感觉过你的心有重量?你在什么情况下感觉心很沉重?什么叫「我的心情很沉重」?不是没有重量吗?它无形无相,但事实上你感觉到它很重,你不能骗你自己。你说这个心真的好妙!这用什么仪器来检查?怎么形容它?到底是什么回事?为什么你能够感觉到心的重量?因为你产生了执着,因为你的无念变成有念,因为你内心产生执着,那个执着让你感觉到重量,你觉得你很沉重。但心的本来不是这个状态的,就是因为你抓了它,让你产生错觉。你说有烦恼,事实上也是一种错觉,你的心没有重量,但你却感觉得到,这样它就在不断地折磨你。当你不执着之后,你就能够契入你生命的本质。你问我:「师父,怎么才能够开悟?」当你不执着了,你就能够开悟。从这个角度来谈,你的心之用相体,归纳起来就是那颗心。所以为什么佛法又叫心法?它东谈西谈都在谈你那颗心。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世间善恶好丑,]意。[冤之与亲,]身。[言语触刺欺争,]口。谈修行常讲戒定慧,身口意。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否则它们会造无量无边的罪过。世间人的心常起善跟恶,常有好跟坏,讲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意念。你的心有这样的想法,你的身就是一种行为。你对产生恶意敌意的人,就好像跟他是冤家,感觉比较亲的人,就好像跟他是亲家。冤亲债主不是说坏人,有时候还是爱得要命的人,所以最亲近的人反而伤害你最深。相好和不好都有问题,我们就会讲话互相刺激对方,互相伤害,不然就是逞口舌之辩。
[并将为空,]当别人这样对待你,你应该用这种态度来面对。别人无论是怎么对待你,还是现象,只要是现象,就是缘起而形成,缘起的本质就是性〔空〕。若是它没有〔空〕,它不会产生那个作用,就是因为它〔空〕,它才会一直变。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境界,看到世间的人用身口意这样来对待你,你应该怎么应对呢?一,无欺之人,就是没有欺负我的人。二,无被欺之我,没有被欺负的我。三,无欺争之事,没有被欺负争执的事。这三点你要能体悟到〔空〕,你要不断地观察和思维。不然你认为「我明明被别人欺负得很厉害。」你遇到境界常常没有办法因应。
[不思酬害,]如果你没有体悟到空,你一定会反击的。我们一般说:「我不会报仇,我只会以牙还牙。」我们讲话讽刺别人,法律是不会判你的罪。但是以因果的角度,你是要承担很多问题的。如果你体悟到空,谁能伤害你?就好像我们拿万箭去射虚空,任何一支箭都没有办法射到。因为自性本来无一物,所以并将为空。你要用这样的角度去体悟你的自性,这样你就是无敌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