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31集

时间:2023-10-14 来源:m.86027.cn 专题: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31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31集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修多罗],统称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大小二乘,]表面上分的。[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佛所说的法分成十二大类,比如有的部分专门说道理,有的讲譬喻,有的说因缘…,就是一切经的意思。[皆因人置,]因人设置。经就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文字。我说一段话给你听,或拿一本书给你看,是不是一样?你针对他,该说什么话,就说什么,你针对他,该看什么样的书,就拿什么样的书给他看,这叫做智慧。你有时候可以看书,有时候可以听人家讲话,有时候你可以送人家话,有时候你可以送人家书,它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有声一个无声。书店卖那么多书,为什么每个人进来买的书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如果连自己人生的需求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众生的需求?你怎么好意思说要度众生?!其实你个人最重要,你这一辈子到底要当什么样的人最重要,但是你放任自己不管,一天到晚热心公益,专心在管别人。学东西要先把心静下来,好好地思考,学起来才会快。否则,这样学没有用,这是我跟你讲的真话。我每次做任何的决定,都会好好地思考过,用三天好好地思考才决定。比如当初成立公司之前要思考,决定转变形态要思考,决定要出家会思考。好好地思考嘛!想清楚,不要听别人说,这是没有意义的,否则你一定会后悔,我们常常做后悔的事。「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你现在不把握,以后有没有机会就不知道了。

这些经典是针对众生的需要,才讲出这样的话,你千万不要说哪一本经典最好,这是偏见。你应该听过有人讲哪一本佛经最好吧!如果是对自己的入室弟子,可以这样讲,这样是鼓励他们;但是不可以公开讲,公开讲就有包括其他的人了。比如说,你们喜欢《六祖坛经》,门关起来我可以跟你讲《六祖坛经》很好,但我不可以跟别人说《六祖坛经》在佛经中最好。有的人常常因为他学那个法门,所以他觉得他的法门最好,或是学哪部经典就比较好。我跟你讲,都是因为人的关系,适合他,你就为他讲,不适合他,你就不必为他讲。

当初达摩祖师来中国,只传一部《楞伽经》,它比较偏向唯识。后来传给二祖慧可,二祖再传给三祖僧灿,三祖再传给四祖道信,四祖再传给五祖弘忍。到五祖,很奇怪,他却传《金刚经》给六祖惠能,照理他应该继续传《楞伽经》给惠能。一般人的解释都说:「因为《楞伽经》的佛学名相很多,到最后弟子都把它当作学问在探讨研究,反而远离了见性的部份,所以到了五祖,他才改传《金刚经》给六祖惠能。」这样的解释有一点勉强,为什么到五祖时才知道?这个是大部分人的说法。你再好好地看《六祖坛经》,你就知道为什么五祖要为六祖讲《金刚经》。六祖还没有到黄梅去拜见五祖时,听到客人念《金刚经》,他就开悟了。六祖跟《金刚经》的因缘很深,他去找五祖,难道五祖要为他开示《华严经》、《楞严经》或《楞伽经》?需要这样吗?还是五祖只会《金刚经》?有可能吗?六祖来之前,就已经受《金刚经》的启示,所以五祖现在直接用《金刚经》为他说法,他便大彻大悟,就是那么单纯。这本经适合六祖惠能,当然当老师的就为他讲解,让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不需要讲另外一本经,六祖就大彻大悟了,就是一代的宗师了。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因智慧性,方能建立;]所有的经典都是因人而立,这是所有经典的由来。[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世间假设没有烦恼的人,根本不需要佛法;如果没有病人,就不需要医生和药,所以经文中有一句话「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心即妄心。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万法本自人兴,]法不会讲话,要由人来阐扬。[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这些经书都是针对人而说、而建立的。你一定要懂佛讲经的概念,你明白了就不会告诉人家哪一本最好,或哪一宗最殊胜,也不会问修哪一种最快。会问的没有正见,有正见的不会这样问。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为小人]指小根器。[智为大人;]大根器。为什么不是只有一本?因为每个人程度不一样,就像每个人的病不一样,感冒和头疼不一样。我记得小时候被问得哑口无言:「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了那么多经典?」儒家是四书五经,最多十三经。佛家大藏经很多,就是因为众生有愚有智;经典一定没有讲错,在《法华经》里讲「初善、中善、后善」,只是因为有的讲得比较浅,有的比较深,有的比较权巧,有的比较究竟…,差异在这里而已。

【愚者问于智人,】譬如说,我们没有开悟,都是愚人,但你肯问不就得了吗?但是愚人不会问。同学经常说:「不是不问,而是不知道要问什么?」一般人的问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不会问,第二不肯问,第三乱问;你是属于哪种问?哪一种比较累?对我来讲,乱问是最累的。举个例子,你注意观察过律师和记者吗?他们很会问,一定不会乱问。你认为「问」需要学习吗?「听」需要学习吗?学校没有教你「问话」,也没有教你「听话」这门课,有很多的东西是学校没办法教你的,你自己要去学,因为它会影响你的人生。如果你不会问,也不会听,你考试第一名有什么用?任何学问一定有人懂,只要你在图书馆找得到的学问,就证明一定有人懂。但你就是觉得不要紧,那你就看着办吧!就像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佛,不学佛他也可以好好地活着啊,他就是不明白佛法的重要性。

那天,一个学生打完太极拳,就听他太极拳的老师在批判佛法,讲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应。他就问我:「师父,我太极拳的老师,太极拳打得很好 ,但他一直在批判佛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跟他说,你明天早上去打拳,打完之后,你去跟你老师聊天,说:「老师,我听人说太极拳是三脚猫的功夫呢9你老师一定会问:「什么人说的?」你就说:「一个不会打拳、不懂太极拳的人跟我说的,他一直跟别人说太极拳是三脚猫的功夫。」不会打拳的人居然批评太极拳?隔天早上跟他老师讲这些话,他老师果然中计,气得要命。他就问:「老师,你也不懂佛法,却说学佛是迷信;那老师你觉得…。」有的人犯了错他自己不知道,你举个例子,他就知道错在哪里了;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要教化人家就要会用譬喻。

至于你不懂的事就要请问人家,你真的要问,不愿意问是你自己失去机会,你再不肯问,你真的是愚人。如果你真的想问,你就好好地思考一下再问。你说:「师父,我承认我是愚人,我也愿意去请教别人,但我不知道哪个是智者啊?」只要比你懂一点点的,就可以当你的老师,而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当你的老师,你愿意问别人,你就容易懂。如果说你不知道的话,至少人家还是出家人,当然,出家人不见得比你懂,但他必然有他的体悟才会出家,所以你可以问问看。当然善知识在家、出家都有,你自己去观察。

【智者与愚人说法,】〔智者〕为什么为〔愚人〕说?因为愚者问于智人;此问故彼说,此不问彼不说,钟不敲不响,你问了,人家自然就会跟你说,这就是一种求法、学习的态度。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愚人〕开悟之后还不是跟〔智人〕一样?你为什么不问呢?我们常说「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这个概念很重要。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这个概念在《六祖坛经》经常出现。佛在哪里?在你心中,你就是佛;世间的人都是佛,无处不是佛。问题是你不悟,所以你是众生,问题是众生也不悟,所以众生还是众生。什么是佛?佛就像一个金矿,就像石油,就像宝石;这些黄金、石油、宝石都埋在地底下,当它们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有等于没有。我看到一则新闻报导,因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层渐渐在融化,俄国和美国注意到,想开发资源。我们的佛性也是一样,你有没有佛性?有,但你还不是佛,是众生,因为你的佛性没有开发出来。你不开发你内在这尊自性佛,你往外去求佛拜佛见那尊佛,这样怎么对?!你要往内去开发这尊佛。

念佛有会念和不会念,不会念就是念他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就是他佛。会念就是自他不二,从理上来说,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叫「理」,你现在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不需要等往生。你现在自性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净土。那「事」上,有极乐世界,你不要讲没有;事实上,你往生之后,必然会化身到极乐世界,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理」、「事」同时存在。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是你变的;你是谁变的?是阿弥陀佛变的。到底是谁变谁?法性本来就在一起,你怎么可以说谁变谁?谁变谁就是对立。「一真法界」,不是二真法界。我做个譬喻,我们的佛性就是大海,从大海中可以展现分出很多的支流;《六祖坛经》讲「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味…」,入法界就是入大海,你的法性跟阿弥陀佛的法性是一模一样,是自他不二。既然如此,法性就是「一」,不是「二」的分别对待。不可以问是谁变谁,这样又失去了正见。

我再分享一个概念,现在有念佛的同学举手,当你念「阿弥陀佛」时心在想什么?有妄想?还要不要念佛?要念?念时还有没有在想?有?怎么办?继续念?听起来是对。但有个核心要讲一下。念佛的目的,要让你心变佛心,念佛假设不懂将凡夫的心变佛心,念佛就会大大地失去作用。变佛心,就回归内心了,否则,就是凡夫的心,以凡夫的心在念佛,没有什么力道。什么叫佛心呢?六祖前面讲「心量广大,有如虚空。」《六祖坛经》讲「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你看到六祖讲的这两句话,应该懂了吧!你看看你的心,有没有这么大?它有个范围,只局限在你的家。你的心一定有个范围,虽然它是无形无相的,这样的心叫凡夫的心,你的心被你绑住了。怎么叫开悟?你的心跟六祖讲的一样,「遍一切法界」,那你是个开悟见性的人。你的心虽然很抽象,但你知道你的心是凡夫的心,它没有办法遍法界。只要不符合正道的人,他就没有办法开悟。为什么?他的心一定是自私的、自利的、有障碍的,所以他的心在一个范围里面,打不开。你的心量一直扩大,我就恭喜你,你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比如说,这个人的思考为什么那么活泼?代表他的空间比较大,空间越来越大,那活动就越来越大。你如果自私没有办法修行,你吝啬也没有办法修行,只要有你的概念将你的心绑小,这些都在障碍你,你没有办法跟法界相应。你的心要打开,你不要那么吝啬,你不要那么自私,从这里打开。接着,你再念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无量的空间,无量寿就是无量的时间,无量的时空就是遍法界;你这样才相应,否则就是不相应;所以你念佛时,心要打开。一般人感觉我们的心在里面,但当有一天,你感觉心不只是在这里,心的涵盖面很广,那我就恭喜你,你这样就对了。所以你用一句佛号来消融你那颗格局很小的局限的心,把那些执着消融,这样心量才能够跟法界相应,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愿意从你的心地入手,你开悟之后,就能够应用你的佛性,佛性就可以展现出来,这时候你就是佛;佛就是「觉」的意思,你的觉性就会相当地强。

上一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30集

下一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3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