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浅释:第十四卷 安乐行品
第十四卷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安乐行亦即菩萨行,菩萨身心皆能安居於菩萨道上,并乐於行菩萨道。前面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及劝持品都是很重要,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乐呢?坐如来座,著如来衣,入如来室,修安乐行,乃行菩萨道必经步骤。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於後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当尔之时。文殊师利是梵语,中译为「妙德」或「妙吉」,因此菩萨出世时有十种祥瑞。他修菩萨行时不妄语、不杀生、不偷盗,谨守戒律。何以证明他严守戒律而不偷盗呢?有一次,他对其他菩萨说:「我自发心修行以来,严持不盗戒,所以现在没有人偷盗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没有人盗取我所有之物品,纵然我将珍宝置於路上,亦无人来拾龋」听者不信,要以实例试验证明文殊师利所说是否真实?文殊遂把一颗贵重之宝珠置於城门前路中显眼处,为期三日,试验是否无人来拾取?此处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果然,三日後宝珠仍在原处,各菩萨始相信文殊师利菩萨往昔实在清净持盗戒,故今生没有人来偷他的东西。
文殊师利菩萨有大智慧。他从开始行菩萨道以来便勤修般若,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般若,故得大智。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随妙光法师学佛,妙光法师亦即文殊师利菩萨。故人修行受戒後,必须严守戒律,若不谨守戒律,将来成道之果亦不真实。吾人应效法文殊师利菩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认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圣中圣。菩萨则为法王之子,故谓「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半梵语,具足为菩提萨埵。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译为觉有情,善能觉悟一切有情。此菩萨亦是在有情中之觉悟者。「摩诃萨」即大,意谓文殊师利菩萨是菩萨中之大菩萨。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信心不够坚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萨道亦然,初发菩提心,遇考验即退转。昔人有偈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奈摩罗是出产於印度的一种植物,开花多结果少。鱼产卵亦多,孵化成鱼者少。故以鱼子及奈摩罗,譬喻初发心菩萨众多,但稍遇考验则退缩不前。文殊师利大菩萨对佛说:「世尊!现在您面前发大誓愿的诸菩萨甚为难能可贵。他们皆敬重顺从佛而发大誓愿,於五浊恶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於後世时代护持读说法华经这部经典。」
现在我们在说法华经,定有无数菩萨来护持道场,因往昔他们曾发宏誓愿要护持这经典故。如多宝如来曾发愿,凡是有讲法华经处,他必为之做证明。
世尊。菩萨摩诃萨。於後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於後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世尊!所有欲弘扬此经之大菩萨,於将来恶贯满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斗狠,人与人争,家与家争,国与国争,世界与世界争,甚至於星球与星球争。故人类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来;在如此恶世中,何以能说妙法莲华经呢?佛告文殊师利说:「若有发心弘扬此经之大菩萨,在将来恶世欲讲说这妙法莲华经,应该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安居於菩萨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及菩萨所亲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说此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於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文殊师利!何谓菩萨摩诃萨行处呢?若菩萨修行忍辱行门,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往昔释迦牟尼佛为忍辱仙人时,遇歌利王割解其身体,对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瞋恨心,即是真正住於忍辱地。往昔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於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无人干扰,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於山中,纵使受一切蚊虫虎豹等侵袭,为避免吓怕牠们,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带同妃嫔大臣及侍从到山中狩猎,各人在山中打猎时,妃嫔们便四处游览。遇忍辱仙人,见其留须长发,貌甚怪异,即欲躲避。忍辱仙人叫她们不用惊慌,妃嫔们见他说话便留下来,问他何以在山中?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妃嫔们听後,好奇而围著他,与他交谈。此时,歌利王听闻妃嫔们在山中与人谈话声,便走来看个究竟。见妃嫔们与忍辱仙人畅谈,便妒火中烧,他问忍辱仙人在山中做甚麽?忍辱仙人回答他在山中修忍辱行,能忍受一切痛打辱骂而不反抗。歌利王不相信,说:「世上那有受人打骂也能忍受的呢?」随即挥宝剑把忍辱仙人耳朵割下,但见其面色坦然,毫无愠色。王又把他另一只耳朵也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认为他在打妄语,那会有被割耳朵而不生瞋恨的人呢!又把忍辱仙人的鼻子割下,叫他说实话。忍辱仙人仍说能忍,歌利王又把他一只手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说:「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业好了。」随著便把忍辱仙人另一只手也割下。後又把他两条腿也割下,忍辱仙人仍不生瞋恨。歌利王问:「何以证明你不生瞋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生瞋恨心,将来就不能成佛,乃至堕地狱。若我没有生瞋恨心,我的耳朵、鼻子、四肢即复原如初。」说罢,其耳朵、鼻子、四肢立即恢复原状。这时歌利王大为震惊,以为面对妖怪,命令随从把忍辱仙人宰杀。却触怒护法善神,天即打雷降雹,歌利王大惊,向忍辱仙人求救。忍辱仙人为他向护法善神求饶,并发愿成佛後首先度此断他四肢之人——歌利王。歌利王大受感动痛哭流涕,希望能於佛成道後成为佛第一个弟子。佛成道後先度憍陈如即昔日之歌利王。由此可见佛教中无仇无怨,没有不可解之冤。所谓「冤宜解不宜结」。
我们应扪心自问,能否效法释迦牟尼佛修忍辱行时,虽被人割去耳鼻四肢仍能忍受呢?要回光返照,检讨一番。
行忍辱行要做到「无忍」,忍而无所执著,做到有若无,实若虚,才算真忍。有人骂你,你若执著忍受他人责骂,仍是有所执著。若无所执著,根本不会有被骂这个念头,完全若无其事,才是真忍。有人问:既是忍而不忍,何以释迦牟尼佛又记得以往他为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时,被歌利王割四肢之事呢?其实佛是记而不记。
人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便会生无明火,无明火能烧尽功德之林。修忍辱行之大菩萨必须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具足定力而无所惊怖。大菩萨於一切法皆无所执著,行而不行,行所无事,因为他观诸法皆空。一般人听一切法空,就不修行了。菩萨知一切法空而入实相,以不行不分别,以上为大菩萨身安乐行处。
何谓大菩萨亲近处呢?大菩萨不向国王攀缘,甚至不与王子、大臣及长官等人交往。
修行入不主动向彼等攀缘,可是若彼等自动到庙上礼佛,你为之说法则算如法。但不可设法引诱权贵来到庙上,否则亦算攀缘。六祖慧能受武则天多次邀请入宫供养,他都拒而不赴。四祖道信受唐太宗多次邀请亦拒绝,可见其遵守法华经中训示——不攀权贵。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读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间讯。若於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菩萨摩诃萨绝不接近外道梵志(即外道出家人),尼犍子(梵语,是九十六种外道之一,中译为离系,意思即将得解脱而未得解脱),造世俗文笔(编写一般世俗令人生婬欲心的小说或剧本),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译为恶论,教人造恶之论(如师父破弟子之论,常表现自己有独特见解,比弟子高明),逆路伽耶陀(背逆常理之论,弟子反驳师父之理论)。亦不亲近诸有凶戏(不看充满暴力血腥的电影或戏剧),相叉相扑(互相搏斗),及那罗(大力士)等人,种种变现之戏(变魔术的表演),又不亲近旃陀罗(印度四种阶级(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旃陀罗)之一,印度阶级观念特重,旃陀罗是从事屠猪行业的人,地位卑微。也不亲近畜猪羊鸡著,畋猎渔捕著,诸恶律仪(穿著奇装异服,引人注目著)。如是等人,或时来者,则为之说法,无所希望或生攀缘心。又不接近小乘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不与他们问讯,因行门及志乐不同,或在房中,或经行处,或在讲堂中,不与恶人共处。有来者,则为他们说法,无所希求,不与之攀缘。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对女人不应生欲想相,生婬欲想或为女人的相貌所动心。亦不愿意见女人,因女人身不净。若是「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有这种定力时又另当别论。若有特别因缘到俗人家中,也不与女孩子、处女(未结婚的女子)、寡女(丧失守寡之女)单独相处。
亦不与五种不男之入((1)生:就是生来而无男根。此乃往昔搞同性恋之果报,有入形而无男根。(2)键:就是有男根被割除,或因病致溃烂而无根。(3)妒:就是见男入生妒忌心,不能入道。见女入生妒忌心,变成女入,亦不能入道。(4)变: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男与男发生同性恋,女与女发生同性恋。或男子自行婬欲,或女子自行婬欲,故得不能入道之果报。(5)半:就是半月是男,半月是女)。此五种入因思想不正当,故六根不具。虽欲出家亦不被接受。行菩萨道者不与以上五种入交往。为避嫌疑起见,出家入不可无故独自到居士家。若有特别因缘到他入家中,则一心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好两位比丘同去)。
若与女入说法,不露齿笑,以免令对方生婬欲心,或令自己起不净的思想。不现胸露腹,乃至为入说法,也不特别亲近,何况其他行为呢?故修菩萨道著应常自我检点。要戒德圆明,务使身心纤毫不染。
讲求佛法必须要有真正定力,以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犹如精金,纵使置入洪炉中,而份量不减、成份不变。修道亦如是,道业有成时,用火烧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若修道未达到这境界者,则要小心谨慎。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於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不乐畜年少弟子」:不可乐於收年少弟子。修菩萨行者不应贪求年少弟子的侍奉。若遇著特殊因缘,仍可收年少弟子。为何不收年少弟子?因恐其幼稚习性未脱,不听教化。但若遇著能听从教化的年少弟子,仍可收之为徒。
我的弟子中有好几个也非常年少,年约十二、三岁,但他们都能听从教诲。在东北时,我听说有一孩子姓郑名德,从五岁即天天向父母亲叩头。我听後生惭愧心。我十二岁才天天向父母亲叩头,这小孩子却在五岁时,懂得天天向双亲稽首示敬。於是我想找机会与这孩子见面。一天,机缘成熟,他住在五常县,离我家一百多里路,此时,郑德已十二岁,由於他事亲至孝,所以远近驰名,很多外道都欲度之为徒。郑德却常对外道说他先要侍奉双亲,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他不能舍近求远,要待责任已完才修道。外道辩不过他,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天,我到他家时,他从窗户看到我便向母亲说:「我的师父来了9他母亲大感讶异,问:「你何来一个师父呢?」他答:「我现在就有师父了。」这时我背著一个布囊走到门前,他立刻为我背布囊迎请我进家中。到屋里,我和郑德坐在炕上谈话。我问他为何向父母亲叩头?他谓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唯有向父母叩头,希望得父母欢心,以报亲恩之万一。我问他何以年仅五岁已懂得这样孝顺父母呢?郑德答:「以孝顺父母为乐事。」我问其父母此子曾使你们不悦吗?他们答道:「我们夫妇俩亦不算有德行,可能祖先有道德,故报得孝子贤孙吧9从此话可见他们也是有修养的人,并未自夸有德行,而得这个孝顺儿子。
稍後,我正准备离去,郑德把我的鞋子收藏起来,不让我走,欲留我在家中吃一顿便饭,这时我没有鞋穿,只好默然允许。饭後,我问郑德:「到底师父要顺从徒弟,还是弟子顺从师父呢?」郑德答:「当然徒弟应该听从师父的话啊9我便教训他:「你为何未经我同意就把我的一双鞋拿走,而强留我吃饭呢?若你有意留师父用饭,应恭敬请求而不可用强制的手段,勉强挽留我。」郑德听後立即跪下道歉。
如郑德这样明白事理的年少弟子,可以收之为徒。
「沙弥小儿」此处谓驱乌沙弥。古时庙上种菜,有乌鸦来偷吃菜圃中的菜时,负责驱逐乌鸦的小沙弥,叫驱乌沙弥,年纪约八岁至十三岁。「沙弥」是梵语,中译为息慈。息就是息恶,慈就是慈悲。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贪心的人,就好逸恶劳;有瞋心的人,就常发脾气,有痴心的人尽打妄想。故不息灭贪瞋痴,戒定慧就不能现前。
受具足戒时,称为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之在贪,不可贪得无厌。「定」是你纵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定」可对治「瞋心」。「慧」可对治「痴」。若攀缘就是愚痴,能不攀缘就是有智慧。人心中清净,就犹如置身释迦牟尼佛说法的道场——灵山法会,故说:「一时清净,一时灵山。时时清净,时时灵山。」
「亦不乐与同师」:亦不乐与小孩同拜一个师父。若与年幼小孩同门,你则要尽师兄弟之情份,对之加以照顾,故不乐与同师。但师父收年幼小孩为徒则另当别论。
「常好坐禅」:坐禅可生定,所以要常好坐禅。虽然说「坐禅」,功夫未到家时就要「坐禅」,到功夫相应时,就能行住坐卧不离「禅」,如影随形,即有定力。但要无所执著,生出定力。「禅」即禅那,是半梵语;即思惟修,亦云静虑。坐禅能生定,有定力能除妄想。
「在於闲处」:若功夫到家,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坐禅,反正行住坐卧不离禅。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人在梦中受物累情牵才在六道轮回,到觉悟时就无罣无碍,空无所有。若未有定力应「在於闲处」坐禅,在阿兰若处,即寂静的地方。
「修摄其心」:吾人终日妄想纷飞,今天想到欧洲,明天想到澳洲,後天又想到亚洲,以为不用买飞机票,心游世界,是最便宜不过的事。其实浪费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9所以不应常打妄想,要修摄其心。欲修摄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谓五盖?浅释如下:
(一)贪欲:若是贪色、声、香、味、触,或贪财、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贪戒、定、慧,贪坐禅,贪成佛则无可厚非。我常贪孝顺弟子。人若贪求一个好师父,以从之学佛法,这些也是贪,可是,贪学好是可以的。
(二)瞋恚:即发脾气,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谓:「星星之火烧尽功德之林。」
(三)睡眠:要适可而止,疲倦可睡觉,但不可贪睡,睡得太多,头脑昏沉,会变得愚痴。
(四)掉悔:即不适当举动,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怀疑,对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调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调食:对於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调睡:睡觉时间有度,不太多亦不太少。(三)调身:不使身体过劳,但要精勤工作为社会服务。(四)调吸:呼吸不急不缓。(五)调心:心要不沉不举。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再重复一遍,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观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自己开悟明白一切法为自觉,又能度他人觉悟,为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所谓「三觉圆,万德备」,佛乃大觉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萨法界:菩萨是愿意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但觉行尚未圆满;修行六度万行。(1)布施:可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讲经说法)为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艰难之际,予以安慰,为无畏施。除布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为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
(三)缘觉法界: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觉分两种,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为缘觉。只愿独善其身,见世界散坏,故远离尘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感悟万物无常而证道果,为独觉。
无明就是烦恼,亦是男女间之情爱。有情爱而发生不净行,有行而生种子,即识。有种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後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後生感觉,即触。有感觉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爱心,即爱。因爱欲取为己有,即有。有而後有来生,有生就有死,这是流转门。缘觉就是来回研究十二因缘道理到究竟处。彼觉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减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是还灭门。缘觉菩萨是初发心菩萨。
(四)声闻法界:声闻修苦、集、灭、道四谛而悟道者。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贫穷又困苦,已贫无立锥之地,再遇种种困难,苦上加苦。富贵人家无苦苦,但免不了坏苦,遇贼劫火烧,或财物败坏,即坏苦。纵无穷人的苦苦,亦无富人的坏苦,却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壮,壮而老死,念念迁流,身体由强健以致衰坏。
八苦是生、老、并死四苦外,尚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陰炽盛苦。人生於世已是苦事,到老、并死就更苦。
有三个老人对酒谈天,举杯共饮,一个老人是六十岁,一个为七十岁,另一个八十岁。其中较年轻一个讥讽另外两个老人说:「今年酒席宴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七十岁老人却认为他未免言之太远了,说:「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岁又说:「呼出一口气,难保下一口气能再吸入?」可见生死无常,人命仅在呼吸之间,大限来时难免一死。
古人云:「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不妨。」唯独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则不怕此等苦。
声闻修四谛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断集,集即各种烦恼。第三是慕灭,灭即寂灭——证得涅盘。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三转四谛法轮,度五比丘令其开悟,就是讲以上的道理。
佛、菩萨、缘觉及声闻合称四圣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为天,不懂佛法之人,误以为生天乃最快乐之境界,其实天亦属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轮回。纵使非非想处天人的寿命为八万大劫,寿终仍会堕落人间,善业成热就转生善道,恶业成熟则转生恶道。
(六)阿修罗法界:阿修罗是梵语,此云无端正,又叫无酒,男丑女美。凡阿修罗都是好勇斗狠。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道中皆有阿修罗,故天、人、阿修罗则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称为三恶道。又者,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四恶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阶层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贫民乞丐。有富贵、贫贱、美丑之分,皆是因果轮回所感召。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丝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为愚痴,所以被人支配。
(九)饿鬼法界:因为瞋心太重,爱发脾气。
(十)地狱法界:因为贪心,贪而无厌。
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如果常生贪、瞋、痴就堕落三恶道。修四谛法,则转生声闻。修十二因缘法,则转生缘觉。发菩萨心修六度万行,将来便成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这个「心」字:「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说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将来便成佛。心趣地狱,便堕地狱,可见因果应验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无相。菩萨观十法界皆空,从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空,不碍妙有。真空是实相之别名,实相乃外无所贪,内无所求;内外皆空,内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观六根、六尘及六识皆空,十二处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无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实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参禅打坐能入实相,到时内空六根,外空六尘,中空六识,十八界皆空。
众生在六道里轮回,一不小心错因果便很容易堕落,甚至堕成粪里的虫子。莫讥笑蛆虫生活於粪便中,这样污秽。其实人肚里也装满了粪便,皮肤上又依附著无量细菌,而不自知。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单是身体上的细菌微生物已不计其数。若你度不了这些众生,这些众生就来度你。虫子的灵性稀小,生性愚蠢,只会寄生他人身体,只会化缘而不知布施。如何度这些众生呢?陽光能杀菌,我们自性中的陽气增加,亦能克服这些众生。
切勿自作聪明以为杀这些细菌就会犯戒。我有一个弟子,受菩萨戒前问我:他每天驾车在路上行驶,辗死虫蚁算犯戒吗?驾车时可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无意中辗死的虫蚁回向,无意杀生是不算犯杀戒的。
从前有一个军人,初遇佛法即皈依三宝,後出家,名弘奎,在南华寺受戒。此人口齿伶俐。後来共产党在中国当权,他便从江西南下香港,住於东普陀一所简陋房子中,可能他惯於挥霍,所以不能适应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个基督徒设立的组织,专门鼓励出家人还俗,供给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钱。若出家人欲配偶,则为之撮合姻缘。弘奎在道峰山当厨子,月薪三百元。做饭时常杀鸡宰鸭,他为了自我安慰,便边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经错乱。後来搬回东普陀住,屡次求见我而不遂,半年後自刎而死。
你说,这人究竟是大菩萨化身,以身犯戒显示果报,以警醒出家不可杀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够坚固而生退韩转俗呢?学佛法除了要有坚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恒,长年累月勤学习佛法。不学佛法的人,到临死时毫无把握;精进学习佛法的人,自知时至,无疾而终,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後发愿希望能发财,发财後便建立佛教医院。又常求我为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屡次婉拒,他仍不罢休。有一天他准备往纽约去,临行前,又来求我批八字,我郑重的教训他:「你这次到纽约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属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会为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後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问为何发愿求财,犹不能满愿呢?我答:「读书求学也要按部就班,从小学到中学,再晋升大学,经长期用功才得大学毕业。那有不劳而获,单靠发愿而求财的道理呢?发愿要有长远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继续自己的愿力,不可有始无终。」
学习佛法又要有诚心,不论任何人加以破坏,挑拨离间,也要矢志不移。宁舍身命也要护持。往昔释迦牟尼佛布施了一千身,为怜悯众生,不惜舍身喂虎,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遇到一只鹰欲捕捉鸽子为食,鸽子飞到佛身旁求庇护,佛为之向鹰求情。鹰说:「你怜悯牠,但我无以为食,我也会饿死9佛陀於是割自己身上的肉饲鹰,乃至身上的肉都割光,割无可割了,佛陀便叫鹰自己飞过来吃肉。此时,鹰及鸽子随即腾空,现出原形,原来是天人来试验老修行的慈悲心!以科学眼光看这类事情,似乎不合情理,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佛教里妙不可言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诚心到极点便有感应,所谓「心诚则灵」。
「如实相」、「不颠倒」即持乎中道。「如」即不落於空不落於有,「空」「假」「中」三谛如一。空即假,假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三谛如一是「如」。「实」即非七方便。七方便即小乘之七贤位也。超过七方便之果位,就是如实相。
「不颠倒」:凡夫有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二乘「颠倒」: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非我,净计非净;以上是二乘人的颠倒。菩萨仍有颠倒,唯有佛是大觉者。故九法界众生都是生存於颠倒中,念念迁流,有时觉得好,有时觉得不好。其实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一切都是出於众生之颠倒想。若能持乎中道即不颠倒。学习佛法就是要不颠倒,不学习佛法就是颠倒。守规矩就是不颠倒,不守规矩就是颠倒。我们应猛自反省,若所作所为颠倒,则赶快急流勇退!
「不动」即定,无所恐惧;打坐时如如不动,不被境界所转。打坐时见到老虎也不生恐惧心,置生死於度外,视生死一如。有人说:「我不怕死,所以不用学佛法。学佛法为要了生死,我既不怕死,故不甪学佛法了。」你不怕生死,不学佛法,生死不断,所以生死不能了。打坐时不为生死所动,即是「定」力。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凡夫各人有一个身份及一段寿命,故名分段。二乘人证罗汉果位後便了分段生死,但仍有变易生死,即是微细的妄想念念迁流,未曾断荆分段是三界内的生死,变易是三界外的生死。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菩萨断了变易生死。
「不退」,智悲不退转,身心寂灭没有妄想,故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转」,不受轮回所转,不在凡夫生死中转,亦不在二乘上转凡为圣。
「如虚空」,就像虚空一样,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一无所有为「虚空」,一切所有皆彼虚空包含。「如虚空」是个代表名字,虽然有个名字,但无自性,中道观智也只有个名字,其实空无所有。不要头上安头,到处找寻虚空。
「无所有性」即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没有共性,没有因性,也没有果性,一切皆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能离这四句,绝百非,则能入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明白其中妙处,就是明白妙法莲华经。若不明其中妙处,即对此经之妙处不能心领神会。
你们之中有些人很用功,有些人仍尽打妄想。打妄想的人应收摄身心,制心一处。暑假班快圆满结束,今年冬天开始有一百天的坐禅班,每天要坐二十一小时禅,跑香、坐香没有休息,谁能不怕辛苦可早日报名参加。
「不生」,不生无明,不生智慧;既不生无明亦不生智慧,即入「不思善,不思恶」之妙境界。没有无明没有智慧是本来自性之大光明藏,所以没有所破,亦没有能破,此乃「不生」之理体。在这境界上,行、位、因、果等都不生。
「不出」即不入,无出无入。如来修行的本体上,达到究竟处,所以没有出没有入,没有无明,亦没有智慧可言。
「不起」,证得如此理体,使一切方便权法皆寂。
「无名」,没有一种名称可代表这个道理。从不颠倒到不起,没有一个名字可称。此是性空。
「无相」,没有任何相可把它表现出来。从不颠倒到不起,没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此是相空。
「实无所有」,赞叹中道之观体,不落於边,不落於空,不落於有,一无所有。
「无量」即无数量之法。有数量之法如五陰——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入(又称十二处),加上六识,为十八界。以上都是有数目之法。中道之观是无数可量,即全数,是无欠无余之量。
「无边」,无边无际。小乘中一切法皆有一定,故有边际。无有定法乃无边无涯。
「无碍」,中道观智能遍入一切法,而无所障碍。
「无障」,没有一法可遮障中道观智。
「观一切法」至「无障」经文为十九句,「观一切法」为总标。後十八句加以分别解释,是为别释。其中道理乃无穷无尽,讲经只能略述大概而已。「观一切法空」後十八句经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经之十八空来解释;又可以一切法作解释。一切法如实相、一切法不颠倒、一切法不动、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转、一切法如虚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语言道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无名、一切法无相、一切法实无所有、一切法无量、一切法无边、一切法无碍、一切法无障。以十八空作解释:如实相是第一空,不颠倒是内空。内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至无我。无我执是不动。不动是外空;外空六尘,不被六尘所动。不退为内外空。不退转为凡夫,不退转为二乘。「不转」是空空,空能破一切诸法,既无我执,又无法执,即空空;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不转。
「如虚空」,般若经中专谈空理。须菩提善说空,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故他名「空生」。虽名空生,但亦不空生,何以说不空生呢?有了须菩提,故说空生又不空生。须菩提是梵语,中译空生,何以得此名?乃因他出生时家中仓库里的财宝,无缘无故突然变空,故其父名之为空生。其父见家中财库无故而空,即去爻卦。卦谓此乃吉祥之兆,家生贵子,所以须菩提又名善吉。七日後仓库中金银珠宝失而复得,又得名善现。何故须菩提出生之日,家中的财宝都空了呢?因他生生世世研究空理,所以他一出世即表现般若空。「如虚空」是大空。「无所有性」即毕竟空,有偈云:「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诸法本醴无欠无余,故谓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也。
「一切语言道断」,一切皆空,非言语所能言喻。
「不生」是有为空。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不和合则不生,故谓有为空。
「不出」乃无为空,「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无为即出离,出离一切法,出离已空,故「不出」。
「不起」是无始空,大般若经上载无始空,因「开始」了不可得,故云无始空。
「无名」为性空。「无相」为相空。无名无相,亦可解释作实无所有。
「实无所有」为不可得空。
「无量」是有法空,有量即有法,有量空,即有法空。
「无边」是无法空,法为边,无法即无边。
「无碍」乃有法无法空,有法无空,皆了不可得,故为无碍。
「无障」即教空,妨碍遮障皆了不可得,故无障。
以上为十八空,佛常修此十八空,法华经中载之十八句,乃依照此十八空而说。
上述「一切法空」乃总相,「如实相」至「无障」十八句为别相,一切相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所以说常乐於观以上种种法相,视一切皆空。此乃大菩萨第二种亲近之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於後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当尔之时,佛欲重申此义,而说偈言:若有发大菩提心之菩萨,於将来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说法华经,应入身所行之安乐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修行菩萨道之修行者,应远离国王、王子、长官、做凶险演戏者、屠宰猪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罗门。也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不发大乘心之声闻缘觉,及修三藏之学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伪称阿罗汉者。也不亲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戏说笑者,因彼等皆深著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求现生即得灭度者,这类优婆夷,皆不宜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来到修菩萨道者处,欲求佛法,此菩萨则以无所恐惧心,不怀任何希望,或贪图供养之企图,而为之说法。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街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
「寡女」即丧夫之女人,「处女」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键、妒、变、半五种不男,如是之人皆不与之亲近厚爱。亦勿亲近屠杀猪只及卖肉之人,狩猎野兽、网捕游鱼飞鸟之人,为图利而杀害众生者,贩卖肉类为生之人,或出卖色相以谋生的女人,以上这些人,都不宜亲近。
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婬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凶险相扑」即学习武术之人。种种玩耍嬉戏,及贩卖美色的女人,皆勿亲近。勿於屏帐单独为女子说法。若要说法,切勿一面说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须偕另一比丘同往。若无比丘相伴,则端然恭敬一心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摄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萨道者之行处及亲近处,以此二处,安乐而无所为地为大众说法。
法界佛教总会在美国成立以来,尽心竭力弘扬正法。诸位若能发心建立广大的道场,能容纳数十万人、数百万,甚至能容纳数千万人更好。你们每人都应发愿建立道场,道场越多越好。每个家庭都成为道场更好,每个人都变成道场,每个国家都成为道场更好,乃至整个世界也成为道场,人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饮酒、不妄语,则能杜绝世界一切恶业,使正气洋溢,福被寰宇。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
在於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修行菩萨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萨乘,中法为缘觉乘,下法为声闻乘),有为法和无为法,实、不实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别。因为无智亦无得,故「不得诸法」,更「不知不见」一切诸法,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祝即无常住,则无所执著,无所执便得解脱。观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智者」所应亲近之处。
不要颠倒,加以分别诸法之有无,此为实法彼为虚,此是有生彼是非生。应该在於幽闲之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犹如须弥山屹立不动。静观一切诸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自体,故无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无「有」「无」之相,故为「常住一相」;常住於非有非无之相上,是名菩萨修行近处。
若有比丘於我灭後入是行处及亲近泸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菩萨有时入於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能於後世说法华经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後,进入如是菩萨修行的处所,及菩萨所应亲近之处,演说妙法莲华经时,无所恐惧,亦无所希求,「到无求处便无忧」。菩萨有时入静室中,以正念亿及佛法之道理。讲经前先静坐一小时,静止杂乱妄想,於静虑中悟出之道理来讲经说法。出禅定後,为诸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演畅言妙法莲华经无上之妙理,其心平稳安乐,无所恐惧。文殊师利!你应知道,这菩萨安住於初步法门,彼能如是修行,将来末法时,则能讲说妙法莲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後於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於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今得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9在如来灭度後,於末法时欲说此经,应住於安乐行门上,若口宣说或读诵此经时,不乐於诉说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佛乃因人说法,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故吾人不应妄加评论。也不轻慢其他经典或法师,例如对法师所说之法起分别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论及他人之长短。对於声闻人,亦不直称其名。美国人无长幼尊卑之别,儿子竟直称父亲之名,此乃不敬之举。在家人不应直称出家人的法名;称呼其字,则可。例如万佛圣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为果X字恒X,在家人只可以其字称之,如X法师。对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称其名,对师父更不应直称师名。弟于若直称我为度轮法师或宣化法师,实属不敬之举,目无尊长。如直称度轮或宣化,更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出家人与出家人彼此之间也不可直称其法名,只可以其字相称。唯有师父可称徒弟之法名。
对小乘法师既不称名说其过,也不赞叹他。若法师真正有德行,加以赞叹则无可厚非,但勿称其名称。又不生怨恨嫌弃之心,假如你没有以上所说的种种毛病,心中无贪瞋痴,自然得到安乐。对於一切来听法者,不逆其意而观机逗教。彼若有所质难请问,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经典中之道理为之解说,令问法者获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於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
入於佛道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以偈颂再说一遍:修菩萨道之菩萨,常欲令众安隐道及安隐果而为说法,即入如来室。於清净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来座。以香油涂身,即著如来衣。洗净一切尘秽,「著新净衣」,即著如来衣,内外皆清净,内无妄想外无尘秽。安处於如来座,随所发问而为说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及百姓,应以微妙不可思议之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之说法。若有疑难请问,则随大乘义理来答覆,以各种因缘及譬喻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发菩提心,并且日益增长,成就佛道。除去懒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离一切忧愁烦恼,慈心为众生说法。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於其中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昼夜六时常为说法,以慈悲心教化众生,演说佛教里无上之道理,唯恐众生不明妙理,故以种种因缘,无量譬喻来开示,令大众皆大欢喜。於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以上种种物质无所期望,但以一心念,为众生随机说法,愿成佛道,亦令众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众生,安乐众生之供养。
我灭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其人功德千万忆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灭度後,佛在世是正法时代,佛灭度後有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萨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译而不作翻译,即能为而不为。若你不能亦尝试去做,则是不能也能行。「演说斯」,即是能演说此经。讲经本无能与不能之分。我本来不能讲经,但既然没有人讲妙法莲华经,我就试著讲。一试之下如此多人来听,我便越讲越起劲了。其实我连听经也不会。
演说妙法莲华经之法,「心无嫉恚」:我人心丢掉了而不寻觅,学习佛法就是为了寻找真心。心无嫉妒瞋恚,则离诸烦恼,也无障碍。不但自己无障碍,而且对人亦无障碍。若你内外均无障碍,就算有旁人障碍你,此障碍也不起作用。亦无「骂詈」者,何以有人责骂你呢?因你常责骂他人,故别人亦责骂你。你不责骂旁人,就没有人责骂你了。「又无怖畏,如刀杖等」: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二祖神光法师,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下,他却泰然不动,当时即有白浆冒出,皇帝始知错杀了圣人,遂为之建塔造庙,予以纪念追思,但岂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无摈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应融洽共处,否则,互相磨擦,终会排除异己者,此谓「摈出」。若互相忍耐和气相处,既不障碍他人,就是他人脾气古怪,你亦无所执著,能忍能让,「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会执著小事而发脾气。他乃「善修其心」:能住於安乐行门上,如以上所说之道理,修行菩萨道,其人功德,纵「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荆」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於後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於一切众生起大悲想。於诸如来起慈父想。於诸菩萨起大师想。於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又文殊师利及所有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於末法时代法将断灭之时,人寿命减至二十岁或十岁时,能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之人,心无嫉妒谄媚,不可嫌贫重富,亦不可随意责骂修佛道者,不可评论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道者(修四谛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缘),求菩萨道者(修六度万行),不可得罪以上诸人,令之生烦恼,而致生疑悔及退转心。譬如对其人言:「你们离道甚远,始终不会得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俗谛,种智是真谛,非俗非真是中谛)。何以始终不能得一切种智呢?因为你是最放荡安逸之人,修道时懈担不应该对人起轻慢而说出这种话,又不得於佛法中生出戏论,有所诤论。当对一切众生常起大悲想,对一切佛起慈父想,对诸菩萨起良师想,对十方诸大菩萨,则常诚心恭敬礼拜。」
於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於後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地说法,由於随顺法故,不会因某众生恭敬以待,则多为此众生说法;而某众生未能恭敬以待,则少为此众生说法。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之多说法。文殊师利!你当知此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於後世正法灭时,可成就第三义安乐行者,说此妙法莲华经时,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护法。并且因为在你往昔生中不种恼乱之因,故现在没有众生会来恼乱。得好同学,一同读诵此经。又得大众同来听受,听经後并能受持。又能背诵,且能讲解、书写此经。
若请他人书写此经,以供养礼拜此经,要恭敬尊重赞叹诸佛如来皆来证明妙法莲华经。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应;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应。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经典,切勿当面错过,交臂失之。当知此经乃百千万劫难遭遇,若无大善根,则难遇此殊胜因缘,学习佛法。
来佛教讲堂听经的信众日益增加,现在这佛教讲堂恐怕不够使用,我们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讲堂,大家都诚心地诵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犹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它的大雄宝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纵然有一千信众进这大殿也能容纳,甚至有一万人,这大殿也能容纳。就算有十万人这殿也可容纳。可谓不可思议的一个「宝殿」。这回我们诚心念咒,成就一个「宝堂」,此宝堂也是能大能校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懱於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於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颂: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若欲讲说此妙法莲华经时,应该舍弃嫉妒、瞋恚、傲慢、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谓「直心是道彻。不轻视他人,亦不戏论法。勿使他人对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说:「你如此懈怠修行,终不能成佛。」这佛子——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来衣;以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即入如来室;勤於说法,不生轻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萨,因怜悯众生故行菩萨道。我们应对十方大菩萨生恭敬心,视之为我等良师。对诸佛世尊,生无上慈悲父想。破除骄傲我慢之心,说法无所障碍,此为第三义安乐行。有智慧者应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护此安乐行。无量众生皆会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萨。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於後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谓:修行菩萨行的大菩萨,於将来末法时代欲断灭之时,有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菩萨,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应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快乐。对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毁谤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众生,应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损失实在太大,如来方便随宜,观机逗教为之说法,遇大乘人说大乘法,遇小乘人说小乘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闻、不听、不知、不觉、不明白佛法也不请问,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释,所以这类人蒙受其大的损失。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於如来灭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人既不请问,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华经之妙理。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说:我发愿在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不论在何地何时,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接引此不问不信不解之人,令彼等住於妙法之中。文殊师利!此菩萨摩诃萨,在佛灭度後,成就第四种安乐行。当彼说如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及居士等所供养恭敬,并尊重赞叹。虚空诸天都为听法故,也常随侍奉这位菩萨。若在聚落乡村、城邑,或在空闲林中,有人欲来咨难请问,诸天护法善神为法而保护菩萨。此菩萨以大乘妙义,答覆来问难者,令一切听法者皆得欢喜。何以故?此经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拥护,所以一切困难都会消除。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於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窦。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文殊师利菩萨!很多人於无量劫中连此妙法莲华经之经名也不得闻。现在有日莲派(日本),只诵持「南无妙法莲华经」,可是这并非正法,而是外道,不知经文。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此经的入,更为希有。
文殊师利菩萨!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德势力降服诸国,而诸小王不顺从其命令,此时转轮圣王便起种种兵以征伐之。转轮圣王见兵众作战有功者,生大欢喜,随其功劳给予赏赐。或以田地、舍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严身之具,或给予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及人民等,以作赏赐。
卍卍卍
这星期天本讲堂举行盂兰法会,盂兰是梵语,中译为「解倒悬」,意谓使受倒悬之苦的人得到解脱。吾人无量劫以来的祖先及父母曾否立功,皆不得而知。有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在这世界中得居高位,衣食丰溢。有过者,则会堕畜生、饿鬼、地狱。每年七月十五日乃摩诃目犍连尊者超度其母之纪念日。众生亦可藉此日超度过去七世生中之父母。你们若是脾气暴躁,就可能是过去生中之父母未能离苦得乐,使你焦躁不安常发脾气,欲拖累你也堕地狱。此情况下你应为祖先们做功德而超度。以往西方国家没有道场让你们做功德,如今有此法会,应把握良机,为过去生之父母做功德以超度彼等离苦得乐。
卍卍卍
转轮圣王赏赐有功之兵众,或予田宅,「田」譬喻三昧,即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之果位。「城」譬喻三果之果位。「邑」譬喻四果之果位。「衣服」譬喻忍辱。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譬喻七觉知善法,又名七菩提分。「象、马、车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之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於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於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盘之城上。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转轮圣王髻中有一颗宝贵之明珠,但他并不会把明珠犒赏与有功的将军。为什麽呢?因为唯有转轮圣王髻中才应有此宝珠。若以宝珠赠予将军和眷属,他们必然大为惊异。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说:如来复如是,以不可思议之禅定三昧智慧,得无上法的国土。於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作法王。唯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遂令贤圣诸将与之作战。其中作战得胜立功者,心便生欢喜。佛亦欢喜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说一切经典,或说三藏教,或说方等教,或说般若教,也就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八种教。为大众说一切诸经,令众生欢喜,或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根」即五根:信、进、念、定、慧。令五根增长叫做五力。
「又复赐与涅盘之城」:「城」能防御敌人,「涅盘之城」能抵御魔王破坏涅盘。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一切众生皆欢喜。保留妙法莲华经之妙法,此妙法正如转轮圣王髻中之宝珠一般珍责,不会随便为人演说。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於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勳。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释迦牟尼佛再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如转轮圣王一般,见军队中众兵立大功者,心尤其欢喜。遂以此难信宝珠,久藏於发髻中不随便送给他人,如今亦以之赐与。如来亦复如是,於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无上妙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或二乘缘觉等贤圣军,与「五陰魔」——色、受、想、行、识。每人均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同作战,战胜此等魔,灭除贪、瞋、痴三毒。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破魔王罗网。此时,如来见修二乘或大乘者有所成就,大为欢喜。此妙法莲华经,能令众生到达一切智之地。一切世人多抱怨此经难信。如来以往四十多年从未说此妙法,如今方为大众说这种无上甚深微妙法。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於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後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於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於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释迦牟尼佛再对文殊师利说:「此法华经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第一之说,於一切经典中具无上甚深微妙法。最後赐与一切众生,如大威大德之转轮圣王,一向守护著髻中明珠。唯今此人建立大功,故赐与之。
文殊师利!此妙法莲华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传之法,诸经之首,长夜守护,不能随便对大家讲说。直至如今,才为大众敷演此上妙经典。所以应珍惜妙法莲华经,千万不要把它视作等闲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後末世时
持此经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则为大失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释迦牟尼佛说完长行之後,又以偈颂详说其中义理。修行六度万行之大菩萨,应常行忍辱,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之事,哀愍一切众生,才能演说此经。此经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赞叹的经典。末法时期,持此经典者,不论对於在家、出家,及非菩萨,均应生慈悲,使之离苦得乐。此等不闻、不信妙法莲华经者,实属极大损失,因为不信法华经者,则不能成佛。将来我得成佛道时,将以禅定力、智慧力及各种方便,为之说此经,今一切众生蒙受法雨,住在这妙法中。
我们学习佛法,要智慧日增。欲要智慧日长,必须循规蹈矩,不可放逸。
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譬如有大威德之转轮圣王。世界上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金轮王乃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之王;银轮王统三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铜轮王统二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铁轮王只王於南瞻部洲。转轮圣王有世间稀有七宝。士兵作战立功,给予赏赐。「象马车乘」:譬喻二乘。「严身之具」:譬喻修身法门。「及诸田宅」:「田」譬喻三味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初果、二果阿罗汉。「城邑」:譬喻三果及四果阿罗汉。「或与衣服」:譬喻忍辱法门。「种种珍宝」:即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各种珍宝。「奴婢」:譬喻神通,佛法中之神通任人运用,犹如奴婢。以上等物皆欢喜赐之。「如有勇健,能为难事」:假如有勇健之将,英勇对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能做人所不能做之难事。这时转轮圣王遂解髻中宝珠,赐与勇猛的将军。
佛本来不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唯现在时机成熟了,故说这部上妙经典。
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末後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释迦牟尼佛亦如转轮圣王一样。佛乃法中之王,佛为法王,得到法自在无碍之妙用。「忍辱大力」:有大威德、有大智慧的宝藏。「以大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法教化一切众生,观机逗教,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佛乃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例如对好吃的人讲食经,但所说的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出家人日中一食,皆因以法为食故。「见一切人」:人对财、色、名、食、睡五欲有所执著,患得患失。「受诸苦恼,欲求解脱」:受一切的苦恼欲求解脱,必须与诸魔战斗,遂与烦恼魔、陰魔、业障魔、愚痴魔、贪心魔、瞋心魔、痴心魔、慢心魔、疑心魔作战,调伏诸魔障。佛为著魔之众生,说种种法,用大方便门。如地藏王菩萨为度众生,不惜下地狱为众生说法。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精神,多麽伟大呀!我们应当见贤思齐。「说此诸经」:说方等、般若经等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最後乃为说妙法莲华经。这犹如转轮圣王解下髻中明珠,赐予有功将军一样。「此经为尊」:此是至尊至贵之经,众经之首,所谓「经中之王」。「我常守护」:佛常常护持此经。「不妄开示」:不随便开示。但「今正是时,为汝等说」:现在应该为大众说此经了。
现在也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非佛金口所说。人若鱼目混珠,不辨真伪,以真作假,终不能得经中之好处。本会(法界佛教总会)先讲楞严经,再说法华经,将来要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经,是人人必读诵的经典。一切唯心造,听经闻法能否受用,在听讲者本身,经义只要对闻法者有所裨益即是真经,我们所说的经典皆是千真万确的上乘经典。
我灭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佛入涅盘之後,修行菩萨道之菩萨,欲得安隐,解说此经,应当亲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如此四法。读此经者,常无忧恼,无诸病苦,故其人脸色鲜明。观其人红光满面,当知他智意充满,故现吉祥之气。不生贫穷之家,不成为卑贱奴婢,被人使唤,且相貌圆满,众生乐见,如慕贤圣。连天上诸童子,也听你差使。刀杖也不会加害其身,毒不能害。若人欲唾骂你时,则口不能开。游行时无所畏惧,如师子之王。智慧光照遍法界,如日光之普照。
若於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
照於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遗即为授记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当於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又见自身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若於梦寐中,亦见吉祥之境界,见诸佛,坐师子座上说法。又见天、龙、阿修罗等八部,数如恒河沙一般之多,恭敬合掌。自见其身,为一切众生说法。又见诸佛,身现紫金色,放无量光,照遍一切,以清净梵音,演说诸法。人说法之音亦很重要,必须清净洪亮,此乃往昔修无上根而得到的果报。佛为四众,说无上诸法。人皆见自身合掌赞叹佛说法。很多有善根的人,都会作如是梦。闻法欢喜,以供养佛。得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证不退智。佛知其人之心,深入佛道,即为之授记,成正等正觉。谓汝善男子,於未来生中,当得无量智,得成佛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合掌听法。又见自身,於清静山林之中,修习禅定善法,证实相妙有境界,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之境界。於禅定中,与十方佛见面,听经闻法。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於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後当入涅盘如烟尽灯灭
若後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此人於梦中见佛放金光上,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微妙清净庄严之相。在诸佛前闻法,并为人说法,常得此等好梦。又梦见自己做国王,舍弃三宫六院妃嫔,财、色、名、食、睡及上妙之色、馨、香、味、触。走到道场,在菩提树下,坐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後,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八相成道,大转法轮,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说法。梦中过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後当入涅盘。如烟尽灯灭。若将来恶世中,说此妙法莲华经,是人必得最大利益,作种种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