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六卷退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
三国,魏将曹爽伐蜀,司马昭同行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平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费祎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退。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兵多、我军兵少,且地形条件对我不利,在单凭兵力不能与敌争胜的情况下,就应当立即撤退以避开敌人,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实力安然无损。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确知敌人难以战胜,就应及时撤退以保存实力。”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曹爽奉命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而随同前往,穿越骆谷后,进驻于兴势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袭魏军,司马昭命令所属部队坚守不动,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马昭提出建议说:“蜀国大将军费祎如果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们前进却得不到交战的机会,强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应当急速撤军,以后再作良图。”曹爽听后,下令魏军撤退。蜀将费祎果然领兵迅速抢占了三岭险要地形,曹爽等人率军偷偷越过险阻,才得以撤回。
【赏析】
本篇以《退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取退却方式以免遭敌打击的问题。它认为,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且难以力争胜的条件下,应当迅速退却,不与敌人决战。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实力不受损失。本篇《退战》与前篇《进战》,是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阐明了采取进攻和退却两种不同作战方式的主要依据条件,力戒战争指导者既要善于“见可则进”,又要善于“知难而退”。敌情和地形条件的不同,作战方式亦应不同。两篇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这里已经包含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战指导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将曹爽“发卒十余万人”(见《资治通鉴·魏纪六》),自骆谷口进入蜀地汉中。当时蜀在汉中的兵力不满三万,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魏军是蜀军的三倍多,但最后结局却是以魏军败退而告终。究其原因则在于魏军作战指导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大将军曹爽单纯凭借其兵力上的优势,既忽视了长途跋涉的劳困和地形条件对己不利的因素,且又不听司马懿劝阻(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载称:“宣王止之不能止”,下同),一意孤行,结果造成其“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的困难局面。最后他不得不采纳司马昭的建议而引军撤退。蜀将费祎乘机挥军疾趋三岭凭险截击,曹爽率部“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见《资治通鉴·魏纪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