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阆中古城被称为建筑风水的典范?
阆(làng)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国蜀国军事重镇,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文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商周属梁州,春秋属充国,战国后期,巴国灭充国并从江州迁都于阆中。秦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汉阆中为巴西郡治,张飞镇守7年。东晋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西魏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隋改阆中为阆内,为隆州治。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唐仍名阆中,为隆州治。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17年。顺治时期,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194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2010年2月阆中市获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达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区域2平方公里。
阆中古城立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其建筑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布局。阆中山环水绕而择定的城市中心,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四面环山,被誉为中国风水学的教科书。
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由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阆中自古便被誉为“阆苑仙境”,“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被诗圣杜甫如此赞美,阆山阆水之魅力可想而知。
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古城中大量的民居院落上千座,主要为明清建筑,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雕花门窗。院落或坐北朝南,坐东朝西,以纳光避寒;或靠山面水,接水迎山,以藏风聚气。
阆中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战国中期巴国由于战乱迁都于阆中以来,历代帝王都将阆中视为辖治西南的重镇,竞相在此设置郡、州、府、道并苦心经营。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镇守阆中时,按宫苑格局大兴土木、广建殿堂,使阆中的建筑格调骤然上品位、成规模,始有“阆苑”之称。
此后历代王子皇孙,朝廷命官在羁留这块“风水宝地”期间,也纷纷广聘能工巧匠,或兴土木以建府第,或择佳处以修别殿,逐渐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巷61条,而古院落数以千计。
阆中古城是四川省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几座古城之一。阆中的灵山秀水,吸引着众多名人来此观光、寓居、出仕:汉有张飞、张道陵,唐有宋之问、杜甫、元稹、吴道子、袁天罡、李淳风、李商隐、吕洞宾、贾岛,宋有司马光、苏轼、文同、陆游,明清有杨廷和、杨瞻、王士祯、张之洞;近现代有张澜、丰之恺、张善子等,留下了许多珍贵遗迹和不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