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水——谈成都的地理风水和成都的崛起(1)
Sina Visitor System
先说山,从大的范围来说,成都的周围主要有两条大的山脉:西部的龙门山脉(邛崃山脉)和东部的龙泉山脉。被誉为“左青龙,右白虎”之称。
从地理的角度上说,山脉主要起阻隔作用,比如龙门山脉,它的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云贵高原,北面有秦岭与新疆盆地、蒙古草原和黄土高原相隔,东面是四川盆地有长江和内地一脉相承。有了龙门山崇山环伺的阻隔,东面的内地和成都平原才安全。但在历史上,龙门山的作用不止这么简单。
(点击图片放大看)
我们先看龙门山(山脉)与祁连山的分界线,在兰州。兰州城流淌的,这里有一条河流,叫黄河,是北方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是这条河,让北边的蒙古高原(祁连山)、西边的青藏高原(源头)和南边的云贵高原(属于横断山系的若尔盖为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新疆盆地(乌鞘岭及其余脉能渗透新疆盆地进入黄河)和东北平原(通过大黑河至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最后到达东北平原)紧紧连在了一起。而黄河,也是中国同时流淌四大高原(青藏、云贵、黄土、蒙古)和新疆、东北、中原和海洋区域的河流,其下游养育着10个省市(京津冀、黑吉辽、豫鲁晋、内蒙古)的近6亿(2019年人口数据)生灵,其源头便指向四川。
在中国历史上,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命脉,也是蒙古(东胡)、满洲(肃慎)、朝鲜(濊貊)、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藏、羌和裕固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东北和京津冀山西主脉——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天山)的共同源头。东胡人(包括后来的乌桓、鲜卑、蒙古)正是翻越大兴安岭进入蒙古高原,经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脉,沿兰州跃祁连山,又这条黄河顺流而下繁衍出河南蒙古(人口最多)后,爬弓杠雪山,过松潘草地,又顺着岷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渗透到龙门山的腹地,最终形成了以古蜀人为主要民族的古蜀国,也繁育了云贵高原上的羌族。
黄河往南,上游原来叫青河(源头在卡日曲),与来自天府之国四川的白河、黑河合流后,才叫黄河,再往东,黄河汇滦辽海淮,泾渭洮洛之水,东入渤海,曾经改道于黄海。正是黄河,才孕育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亦有了东北振兴、沿海开放、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命脉。正是在母亲黄河的灌溉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四川高原形成了一片草场:若尔盖草原。这是游牧民族的最爱。
就像平原地区能孕育出强大的农业文明一样,若尔盖草原可以滋养出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这支游牧民族如果顺着黑白二河和嘉陵江支流白龙江的河谷逆流而上,就能到达龙门山腹地的红原和郎木寺一带,那里是藏族的聚居区。从红原和郎木寺,通过山间的河峡谷道,又可以分两路:一路往西,翻插针梁子,经马尔康,跃大渡河,跳贡嘎山、大凉山,再顺雅砻江、金沙江就可以到达云贵高原,另一路亦顺大渡河而下到达乐山,成都也就近在咫尺了;另一路往东,翻弓杠岭,经松潘,沿岷江,至都江堰,到达成都平原,另一路亦翻弓杠岭,或至九寨沟,渡文县,沿嘉陵江,很快就可以到达西部地区的重镇重庆。所以在明朝,在长城沿线,这里有两个著名的关口:飞仙关和剑门关。这里也是现在喜欢爬野长城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唐代以前,三峡水道还没有完全打到通航,如果是蒙古、云贵和黄土高原的少数民族势力想侵入西部,或者是青藏高原、新疆及其以西的外国政权想通过内地,最便捷的通道是走汉江。汉江的源头不仅离发源于若尔盖高原的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汇合处昭化镇很近,还可以沿子午道经荔枝路到达涪陵。那个时候,虽然三峡水道还不畅通,但因为武都大地震让天池大泽“袭夺”的原因,从若尔盖高原翻山越岭走汉中那段的通行状况较好,所以如果中原的政权要收拾贫穷西部和外国民族的势力,可以先过夔门(即后来的奉节白帝城),沿三峡水道西行一段“绕一圈”,然后沿嘉陵江往北至阳平关翻越分水垭口,到达汉江以后,就可以顺水而下,一鼓作气,再翻越秦岭直达关中平原的西安(西安是新疆、青藏、蒙古、黄土、满洲五重势力面向内地、川盆、云贵、沿海和外国民族等“数族”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千年古都”)。来自云贵高原的夜郎族、昆明族和牂牁等民族屠杀四川人后,北征“数族”走的就是这条路。当时“数族”中的休屠和浑邪二王占据了西北关中大片,从龙门山一直到老阴山和祁连山都是休屠和浑邪的势力。
唐代打通了三峡水道以后,四川东部腹地的古代蜀道、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逐渐没落,三峡水路成了主要的通道,也成为了四川盆地居民走向内地的惟一通道。特别是在明朝,三峡水道的战略价略变得尤为重要。在隋唐时期,以及后来的抗战时期,龙门山是西部政权的腹地,不管是龙门蜀道还是三峡水路,主要的作用就是交通了。
但在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龙门山腹地的几条古蜀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直接关系着中原乃至西部边疆民族(数族,即疆藏满蒙蛮,蛮指南方青藏高原东部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少数民族,满指北方青藏高原东部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少数民族,蒙指西北蒙古族,藏指青藏地区藏族,疆指国外部落民族)政权的安危。
除了嘉陵江和汉江之外,还有一条河流更要命,它直接穿龙门山而过,从“数族”领地(青藏、蒙古、黄土、满洲、新疆等地域)的北方社会世界直达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乃至东南沿海、内地和外国的南方资本世界。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开辟道路首选都是沿河谷而行,一方面河谷平缓,不用翻越山岭,另一方面可以随时补充淡水。这条河正是岷江,是成都的母亲河,它在宜宾同时与另一条河流汇合后称长江——这条河叫金沙江,源头位于青海省的唐古拉山北麓各拉丹冬雪山,西侧的南龙是其南方龙脉,东北侧的中北龙是四川和其它民族之间的山水之源,切穿横断山脉,逆行云贵高原,渡重庆至上海。但从地理的角度讲,这里实际已经属于青藏高原了,也就是说,蒙古大漠和雪域高原上的那些疆藏满蒙蛮等游牧民族可以轻而易举地到达这里,然后顺河而下直达四川盆地。但好在,中原王朝对这条河流也心里有数。
岷江进入四川后不久,离沱江的源头不远。从草原和雪域上来的骑兵,既可以顺岷江接着往前走,也可以翻龙门山直接顺沱江而下。前面提到过,顺沱江(其实原来是嘉陵江的一部分)而下的,在到达平原之前会碰到一个重要的关口——剑门关的兄弟白马关,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都会派重兵把守,想过关没那么容易,因为地形复杂,颠倒错误,而且剑门关离沱江非常远,嘉陵江与沱江其实是两条河流,隔着一条涪江(江油关),所以路途遥远,很有可能有去无回。如果沿岷江继续走呢,在到达平原之前也会碰到一个关口——飞仙关的兄弟都江堰,同样困难重重。因为不仅地震多,而且山高路险,后援也无法给他补给——这在5·12救灾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龙门山大部分山体现归四川省,中心点在雅安市,只有雄黄山和嶓冢山这一带分别属于甘肃省和陕西省,那里三省几乎都是当年“5·12”重灾区所在省份。即使龙门山下的九寨沟,也大部分归于四川,但九寨沟是长江流域嘉陵江西源白龙江水系白水江的一条支流,但在以前属于甘肃,其实是因为九寨沟的水是往甘肃流,而且是在甘肃陇南市的文县流淌——这里便是在昭化镇汇入嘉陵江的长江上游最大支流。如果放在民国,你会发现这里有个西康省,省会虽然在雅安,但辖区东部大致就相当于龙门山。西康的名称来源于傅嵩林的十个大字:“边地方古康地,其地在西”。雅安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康”藏地区的组成部分,因首府雅安以西是康巴区域,故被定名为“西康”。只不过西康省后来“名存实亡”,是十几年后的事情。清朝在这里建行宫,正是因为在这一片山林之中,雅安温泉众多,著名的周公山温泉是我国三大温泉之一,而且雅安日照短促,雨量充沛,十分适宜避暑,故被中国人民称为“避暑山庄”——夏天清凉,冬天有温泉,而雅安这一带海拔才1500米左右,没有高原的不适感,是个理想的休养之地。雅安下辖的宝兴县,也是世界第一只国宝大熊猫发现地(戴伦神父)。
其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东北的渔猎民族是在宋朝时才开始崛起,而离四川最近的东北渔猎民族是黄土高原,是蒙古高原——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而由于河西走廊“交通便利”的作用,同样来自高原地区的藏族和云贵诸民族也开始成为中国的主要敌人。这些游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南方),首选肯定不是剑门蜀道,而是秦岭以北的西安(西安是青藏、新疆、蒙古、满洲、国外等民族势力威胁中原的窗口,但同时却是“千年古都”,其实只要守住“关中”得名的四道关口其实是件好事——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后来函谷关没有了,就由潼关替代了函谷关)。秦岭蜀道的狭窄山路对游牧民族来讲很不友好,相反的更适合中原乃至南方的汉族步兵,所以这里主要是中原汉族政权收复云贵高原的通道,当然也要防止敌人的反攻和劫掠。
游牧民族的骑兵讲究机动性,要快进快出,如果山路狭窄漫长,很有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如果要南下侵略,他们更愿直接从蒙古高原的西边阿拉善出发,经河西走廊,隐没于青藏高原(成为河南蒙古)后转嫁若尔盖,粗暴地沿岷江和大渡河顺流而行。
龙门山脉西接横断山脉,东接秦岭山脉。横断山脉的东部非常破碎,沟谷纵横,河流湍急,军马无法通行,但即便如此(因为存在河漫滩的原因),游牧民族很容易就穿过去了。这时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往西从若尔盖高原出发,跃大渡河河谷,翻越横断崇山峻岭,沿茶马古道,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藏彝走廊)而下进入云南高原,一则是往东翻越剑门蜀道杀向成都(东南沿海)。至于他们怎么选择,主要是看中原和少数民族王朝之间的局势:如果是中原社会政权(西安、洛阳、北京等),他们就选择汉中(剑门蜀道),因为从汉中攻打成都乃至南方都具有地理上的优势,虽然他们不一定真的孤军深入去攻打成都和东南沿海,但这种震慑作用还是相当管用的;如果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则就选择康定(茶马古道)。当然,游牧民族作战也讲究策略,声东击西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他们来,汉中和成都总是首当其冲。总之,他们的目标肯定直指中原王朝乃至“南方大陆”的心脏,通过直接的威慑换取更多的利益。如果是资本主义政权,毫无疑问,他们会直奔映秀(岷江河谷)或松潘(九寨沟)而来,那里是一片风景秀美的旅游区。
其实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了,防守成都乃至四川盆地需要有多个关卡,但这里主要仅指四个:剑门关(北)、夔门(东)、豆沙关(南)和飞仙关(西)。但和剑门关比起来,飞仙关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但比剑门关知名度要小很多,其实飞仙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有飞仙塞)。
飞仙关其实是建造在一条山谷里的关城。飞仙关的所在地,是2013年“4·20”雅安地震的主震区芦山县,自古便是川藏茶马交通要塞。距飞仙关有10余多公里,有一条山岭横亘其中,这就是碧峰峡,他是全国最著名的大熊猫栖息地。这一段的明长城正是沿碧峰峡以西的山脊线建造,所以称为碧峰峡长城。
飞仙关所在这段山谷很窄,可以说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山体海拔较低,同时又有青衣江流经此地,很容易穿过,所以这里是成都以西最薄弱的环节,自然也是防守的重点。不过好在,出了飞仙关,并不是青藏高原的屋脊——悬崖高耸的横断山脉,而是几个山间小盆地和漫滩河谷(如天全、荥经、汉源、泸定、康定等),这在盆地的周围都可以设置据点缓冲。为了保险起见,明代在四川盆地外围修筑天然长城的时候,在这里采用了双墙模式,即:西部由剑门关沿龙门山至飞仙关后又围着大凉山至豆沙关,把整个雅安盆地包了进去,东部沿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之间的三峡水道又修了一道防线。
从雅安翻山越岭,以汉源为中心的这块盆地,现在修筑了大坝,形成了一个水库,叫瀑布沟水库(汉源湖)。瀑布沟水库(汉源湖)虽然大部分属于雅安市,但其水资源和供电、航运、渔业、灌溉、防洪、旅游等方面却主要用来供养四川省乐山市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市民。瀑布沟水库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渡河和流沙河,过了水库在乐山与青衣江及其锦江汇合,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岷江。岷江并没有选择从龙门山和大凉山(即雅安汉源段)之间的缝隙流出,事实上龙门山和大凉山的分界并不明显,飞仙关所在的河谷(青衣江)是它的大致位置,但这条谷道并不完整,在到达碧峰峡之后(峡谷湍急)就消失了。现在的雅西康高速(318国道川藏线)和川藏铁路也是沿着这条沟谷修建的,雅西康高速在修建的时候,因为河谷实在太窄,只能将往返的车道分列在山峰(碧峰峡河谷)的两侧才算完成(这里不解释)。
所以大渡河实际上是切过大瓦山到达四川盆地的,那里的峡谷(金口河)自然也成为中国惟一不允许外国人开放的景区。按常理来讲,沿大渡河谷流经雅安到达乐山(和青衣江相似)应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通道,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它是横切大凉山脉前行,所形成的河谷十分狭窄,两岸的谷道也十分险峻。我曾两次开车从金口河沿大渡河而上到达瀑布沟水库,第一次心惊胆战,路面全是碎石,根本不敢四处看;第二次我才发现,沿途有很多挂壁公路,有的则是盘山公路,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没有河岸,只能沿山体侧向挖一条路),路面比以前好多了,但还是很险,沿途也没什么市镇,人烟稀少,错车很难。在今天我们的修路架桥技术领先全世界的情况下,这里仍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可以想见,在古代它更不可能成为一条军事通道。
大凉山的余脉“瓦相凉”(就是其中被青衣江和大渡河切穿为三个部分的盆地西南山系,北者就叫“大瓦山”,中者大相山,南者大凉山)只有很小一部分在成都境内,但它也是离成都市最近的平行岭谷(距离成都最近的山则是龙泉山),著名的豢龙山(西南侧),便是瓦相凉的余脉。因为在成都的南边,这最近的一部分成都人又称它为南山,最远的地方,在天台山和瓦屋山与雅安(原来的西康省)交界。在明清两朝,西南地区的皇家园林大都选择在这里建造。这里依山傍水,离市中心又近,是最佳的选择。
依靠三大山系(龙门山、龙泉山和瓦相凉(也叫邛崃山))流下的河水,自身又地处平原,所以在远古的时候,这里就是农耕民族的居住地。最早在这里建国的是蜀国,据说蜀国人是云贵羌族炎帝的后裔,绵延了数千多年。蚕丛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国,代代相传,经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后是开明。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传十二代至末王,为秦国所灭,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废除蜀国。所以后来的历史中,成都经常称为蜀,自周朝至南宋,成都一直被当作“跑龙套”的陪都,最被当作首都的是三国时期的蜀汉,领袖为刘备——知道过《三国演义》的你大家都知道了吧。到了元朝,成都才真正成为自大一统帝国的经济中心。也正是在元朝时,这里的人口爆增,单纯依靠天然的流水不能满足成都人民的生活所需,于是自秦汉以来,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开始人工改造这里水系。
今天成都的水系,可以用一条人工河串连起来,这条人工河就是都江堰灌区。都江堰灌区虽然是20世纪1950年代提出的水利规划,但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盆地外围诸水库的修建则同样吸取了李冰治水的方法和成果。
都江堰灌区中的“灌”同时也隐喻着成都西北都江堰所在地的同名县级市原名叫“灌县”,但最终却是向东流从成都的北郊在龙门山南麓的金堂流入沱江,再在中间产生分支府南河(锦江)引入成都,很多人一开始看到这个很不解,这恰恰是李冰父子的绝妙之处。其实,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而受龙泉山和龙门山影响,成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外边进不来、里边出不去,如果把都江堰的水挖一条直线(直线最省钱)引入成都(就是都江堰现在的做法,指的是毗河、青白江一带),那么在金堂赵镇之后,也就是龙泉山的沱江一带,河水会自流向南,地势较高的市区里的水不但得不到补给,反而会把仅有的一点水流掉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都江堰水利工程沿着龙门山脚下走,让它的海拔始终比市区高,一直绕到东边的龙泉山脉,再顺势流入市区,最后引豢龙山来水由彭山县江口镇汇入岷江,再经眉山、乐山、宜宾后与金沙江汇合成长江,一路直达东海,不虚此行。
都江堰的水,主要由两条河汇集而成:岷江及其支流白沙河。岷江发源于松潘高原弓杠岭南麓隆板沟的一处沼泽草地,在松潘县镇江关镇成为峡谷,纳毛儿盖河、黑水河、杂谷脑河、渔子溪和寿溪河之后,岷江又纳白沙河流入紫坪铺水库。岷江往南,绕着成都走,俗称“金马河”,经郫县、温江、崇州、大邑、新津、彭山、眉山、青神、乐山、犍为,南入宜宾,与金沙江交于“万里长江”起点处合江门,再由重庆出三峡直达东海,可以说如果不修水库,夏天,大部水都浪费掉了。冬天,一遇到冷暖空气对流交锋,就会“水淹浪潮,溺死无数”,成都平原将会变成“泽国”。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后,一部分水往北,由毗河、青白江等河流经金堂赵镇流入沱江,解决沿岸居民的用水;一部分水往南,经郫县三道堰和石堤堰(引水渠)变成清水河和郫江(府河)。于成都合江亭汇合后再经豢龙山脚下的双流县,在彭山江口黄龙溪再次汇集于岷江。从这里开始,引水渠的路线基本就是利用秦汉早期李冰父子治水的路线。
看过《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朋友一定记得一个故事。李斯曾对秦始皇说:“出了成都往北,有两条河,一条是毗河,一条是府河。皇上,您说是府河深呢?还是毗河深?”秦始皇说:“当然是毗河深。”李斯立即道:“好!皇上说了,杀赵奢(马服君)!”
当年李冰父子为了引玉垒山(紫坪铺水库下游,当时人口没现在多,所以也够用)的水沿都江堰进护城河,面临的正是如何越过毗河和府河的问题。
抑或是华为集团现任老总任正非的大女儿孟晚舟“坐牢”都是因为美国等海外强敌进入成都,从而借道云南来到伊朗后利用“Skycom”(香港研发)违反了美欧对伊朗的制裁。这不得不表明,与四川盆地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孟晚舟就在成都因为地域问题而被加拿大警方抓捕。
(任正非家在成都,所以成都的任家也是美欧势力从云南进入印度、伊朗的要塞)
毗河是沱江的主要源头之一,最远可以追溯到发源于茂县九顶山的湔江、石亭江和绵远河,其实是由这一带的众多小河流汇集而成,水量大,泥沙也大,不过,由于从都江堰来的沱江支流毗邻沱江诸水的源头龙门大山,所以称为毗河。而府河,发源于西山(四姑娘山脚下的青城山),水量小,水也清。但是,这两条河流无法在一起汇聚,因为分水岭地形阻挡,所以后来李冰父子修了一道团结渠,把成都的府河水引入沱江的同时,由九顶山汇聚于金堂的沱江水也要由毗河经府河来到成都。后来,毗河的发源地——湔江、石亭江和绵远河向东南流向金堂,与毗河、青白江及其团结渠一同汇入,形成沱江共有的源头,再穿金堂峡,经德阳、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最后来到泸州汇入万里长江,酿造了剑南春、茅台、沱牌、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和水井坊这“七朵金花”。
李冰父子要想把劈开“玉垒山”的水引入成都,如果直线往东,水就会顺着团结渠——也就是毗河和府河跑干了,而府河也要像刚才所说的那样流入沱江的。于是李冰父子在新都龙泉山旁绕水往西南走,取自浣花溪(杜甫草堂)和府南河的水在黄龙溪汇合,又引都江堰的水向西南在青城山脚下兜了一圈了后,与府南河(锦江)同时在豢龙山脚下的赤水(当时称江口镇)汇集,再开渠(天文河)往南穿沱江而自流到威远县与涪江左岸支流(在射洪县分岔)交汇生威远河,而后往东,进入重庆朝天门外的珊瑚坝,流入长江。至此,都江堰已由岷江的水,全部浇灌整个四川盆地,从此四川也有了“天府之国”的好名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当时的浣花溪指的是府南河与摸底河流入送仙桥前的一个湖泊(藏语称为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统称为杜甫草堂的范围,而升仙湖和东湖在三环(北翼城和东罗城)内,称为罗翼海(人民公园中的一个湖泊(名叫孤峰海)是后来挖掘的)。浣花溪既是成都平原的中心点,也是岷江航运上的最终码头。在元朝,浣花溪千帆云集,非常繁华。浣花溪的东岸就是整个成都城市的中轴线(相当于地铁一号线),到明清时也没改变过。
在李冰父子之前,由于岷江时淤时渴,所以岷江到了眉山(或者大渡河到了乐山,金沙江到了宜宾一样)就算终点,但眉山离成都还有50余公里地,转运很不方便,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引水渠的目的就是要让浣花溪运河直通中国西部的心脏。
兴隆湖不仅有都江堰引水渠的水,还汇集了众多从青城山和龙泉山上下来的河流的水,这么大体量的水,足以让满载中国西部荣光的护城河可以行船。
那么这些水又是怎样连接成都以南的岷江的呢?
主要有两条线:西边的江安河和东边的府南河。这两条河明清沿用,到今天也还在。府南河直接连着眉山和浣花溪的护城河(元朝时这里是成都的正南角,也称“望洋城”、“通海城”)。江安河从成都西郊的清水河的出发,流经西干渠,向南流入府南河,最终入岷江。当时因为水量大,河流狭窄,需要筑坝才能防止河水漫溢,为了希望“岷江平安”,因此得名。其中西段就叫狭义上的江安河(广义江安河是狭义江安河和清水河的总称),东段叫做清水河。
明清的时候,成都城墙规划整体南缩,兴隆湖的水不仅在北线注入浣花溪,还经龙溪河注入黄龙溪(后来称上河),最后流入流经乐山和宜宾的川西岷江。这个时候,出城的船只主要走府南河,江安河因为在城西以外,太绕远,位置走偏,就逐渐衰落了。但江安河仍在,他的水源一是来自清水河,另外还有来自郫县安德镇古蜀王国的南半部护城河。江安河与清水河的划分大致在与所连接的总干渠交汇处。总干渠的源头在文家场旁的南河(故称“文家河”),过去这条河有文家人居住,大部分是文天祥的后裔,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所以又称“孝感河”,久而久之就变城了文家河。
成都市区的水,除了岷江南缘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岷江北缘发源于九顶山脉的沱江和来自乐山的大渡河、青衣江的引水渠,刚才我们所说道,这条水渠(毗河、北河、青白江等)都在九里堤与都江堰灌区合流,最终流入黄龙溪。另外,在历史上,成都曾几度试图引入大渡河的水,但都因为泥沙量太大而失败。最终是在瀑布沟水库和铜街子电站修建完成后,泥沙经过沉积,这水才有利用价值。
最后来说说成都的几个海。
有人曾经开过玩笑,说你看成都作为首都就是霸气,成都是西南地区四川盆地,没有湖泊,但距南海很近,其实有分水岭的。但湖不叫湖,叫“海”。这其实是误解。海的叫法不仅来源于蒙古人,而且还源于藏人。蒙古人管湖泊叫“海子”,沿袭下来就成海了。藏族人把湖泊叫做“错”(比如纳木错),后来却又受到了蒙古人的沿袭而敢叫“海了”。所以,九寨沟里的许多“海”子,其实是源于蒙古族而不是藏族——比如芦苇海、五花海、双龙海、树正群海等……还有成都的宽窄巷子,也是蒙古人的叫法。成都的古街道名称,大多都是蒙古人和藏人留下来的。
我们从最中心的开始,东湖、孤峰海(也叫西湖),统称为“东西湖”,在合江亭的两侧,其实原本与府南河是“天生一对”,后来经过河水不断淤积,现在已经相差甚远,或许这两湖之间的区域是成都城市中的精华所在。往北就是升仙湖,有一首赵雷的歌曲名叫《成都》,唱的就是这里。再往南,就是浣花溪、黄龙溪、三岔湖、黑龙滩等带“溪”和“滩”的湖泊,这几个统称罗翼海。为什么叫罗翼海?据说古代的成都由罗城和翼城组成,而成都原本是一片大海(后来变为湖泊和盆地),留下了不少海迹淡水湖,所以叫罗翼海。这里除了人民公园外的西湖、浣花溪、东湖、升仙湖等湖泊都是后来人工挖掘的外,其他的都是天然的,而且当时的水面比现在大。
这些水潭,最早还是由岷江冲积泛滥留下的。前面提到过,万里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岷江发源于四川省的松潘县,流经松潘坝子后穿横断山脉而出。松潘坝子靠近内流河区若尔盖大草原,属于荒漠高原地貌,因此岷江水挟带了大量的泥沙,在到达成都平原的时候,带来了邛崃山、四姑娘山、岷山、龙门山和大草原的雪山流水,洁净和渗透力很强,以至河水冰冷,寒风刺骨。此后流速放缓,于是泥沙沉积,河床变浅,河水冲出河床泛滥成灾。所以当时这段河流还不叫岷江,而叫大江,“可怜大江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江不仅淹死了很多人(这是李冰治水都江堰的真正原因),还留下了很多水塘子——哦,蒙古人叫海子(以至于九寨沟有大量海子是蒙古人和藏人命名的,其中在成都的藏人来自松潘和康定)。这其中就有浣花溪。宋代是称大江为所谓“长江”,以至于明代徐霞客游览长江源头时因为勘察错误(实际上不是岷江),所以需要找到另一条河流来作为长江的源头(两江在宜宾交合),这个河流就是金沙江(比岷江更毒狠)。清朝时对长江河床加固,才改掉了终年泛滥的历史,“岷山导江”,于是改名为岷江。
元朝的浣花溪包括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青羊宫、文殊院、宽窄巷子旁边的诸多湖泊等的总称,其实还有西边的东坡公园(现在的浣花溪指的是杜甫草堂里的一小块水塘子)。东坡公园的那个叫“东坡湖”的湖泊也很大,明朝修建城墙的时候,正为为了避开“东坡湖”,所以在其东边都要在苏坡东南往回拐至草金立交旁,现在我们仍能通过西三环路看到当年城墙的走向。文革的时候,“三家村”中的邓拓和吴晗(著名女星吴越的祖父,成都郫县安德镇人,后迁居上海闵行区)投东坡湖自杀,正是在这里。后来成都修建环线地铁(七号线)的时候,把东坡湖填了。环线地铁的停车场,正是在当年的东坡湖底下。
这几个海都有水道相连,包括明清皇城、罗城、少城(翼城)的护城河——清水江、江安河和府南河,又通过或明或暗的河与护城河相连,最终经由龙溪河在江口镇与岷江相连。
到今天为止,因为成都城墙的拆除、旧城改造,内城(皇城)的护城河只剩下府南河(锦江)流域这一段,罗、翼、少三面的护城已经难寻踪影。外城(围城)的护城河基本完整。城区因为兴建高楼大厦,许多小河流也不见了。但整个成都市城区的水系,总体格局没有变:源头主要来自西边都江堰灌区的人工引水及自然降水,东边通过江安河和府南河汇入岷江,又分出一小支流汇入沱江,最后取大渡河、青衣江的水与府南河汇合。
作者:7556米(微博账号3904898893,出生于1965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