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风水精髓只有一个字
未央并非专职风水师,也暂未研究周易八卦,仅将关于风水的个人所思录为札记,关注点更接近今人分类为“环境学”、““地理学”、“民俗学”等方向。
本文背景文献:《风水典故考略》
上期摘录了史箴的《风水典故考略》,由于全文太长,估计没几个人有耐心通读下来。没关系,今天介绍其中一些观点及我的通俗版解读。
首先,此文较明显的结论如下:
1.定义:风水是“考察山川地理环境,然后选择适宜地点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的一门实用学术。(有关地理,无关吉凶祸福)
2.范围:风水最初与吉凶、祸福、贫富无关,“堪舆”一词更偏向阴阳五行术数,但堪舆家也从事择宅活动。(风水与堪舆范围不同,但内容有部分重叠)
3.分类:在一些官方文献分类中,堪舆类术书与相度宫宅陵墓地形的形法类术书前后分列。(官方也认为相宅择居与阴阳五行术数不是一回事儿)后来风水分为形势宗与理气宗,也将专注考察山川形势与五行生克吉凶祸福分列。
4.观点:一些有识之士认可风水择址的实用性,但不认同将风水与吉凶祸福相联系。如朱熹:
“世有选择之法存焉,不能不用之以代卜筮。但其所谓希福禄不可信,其趋吉避凶之说亦不可。”
也就是说,主动的经验选择比随机占卜靠谱些,但期待仅凭环境改变就能转祸为福、招致吉祥,这种奢求是不可取的。(风水有用,但并不万能)
此外,东汉时被世人尊为“阴阳之宗”的张衡,写有事涉相度陵墓风水的《冢赋》,后人评为汉代风水之作,赋云:
“载舆载步,地势是观。
降此平土,陟彼景山。
一升一降,乃以斯安。
尔乃隳巍山,平险陆,刊藂林,凿盘石,超峻垄,构大椁。
高岗冠其南,平原承其北。
列石系以修隧,洽以沟渎,
曲折相连,迤靡相属。”
又云:“宅兆之形,规矩之制,晞而望之方以丽,践而行之巧以广。”等等。
其专注于山川形势的细致考察与选择,包括地形地貌,生态小气候及景观等,然后因势随形而营构陵墓建筑,其中独无阴阳五行生克、吉凶祸福诸多拘忌,可知其迥别于堪舆之术,而为当时形法家之所为。
参考史箴《风水典故考略》一文,以下就风水经典中对“风水”一词的解释稍做探讨。
风水
一般认为风水一语,出自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的基本评价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较早的《青乌先生葬经》,论及“风水”,有称:“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题金丞相兀钦仄注谓:
“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
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
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
这两段引文相互参照,我的体会如下:
1.之前提到过择居为何贵“山南水北”:
中国地处北半球,山的阳面受阳光照射,由此形成山脉背腹受热不均,冷空气往暖空气方向移动,形成由山北向山南吹的风,风力将山北的尘土及养分吹往山南,冷空气遇宽阔地带风速减缓,暖空气抬升遇冷形成雨水,营养物质因此逐渐沉积。【来积止聚】
日久天长,山南形成平缓肥沃的冲积平原,并有雨水或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小溪,条件更利于作物生长和人类生存【冲阳和阴】,山北却相对陡峭贫瘠。(若地形复杂形成乱风或存在其他干扰,就不一定适用这一推论)
2.冷暖空气对山的作用,大致分为两部分:在外塑造山形;在内蕴养生气。
在外塑造山形:
地壳运动形成山脉走向,地质运动稳定后,(冷暖空气运动形成的)风雨剥蚀山体,冲积缓坡,日久形成山形外观,也即【外气成形,山川融结而成形象】。
在内蕴养生气:
“蕴养生气”这个概念,估计你会看不大明白。实际上,从中华传统的整体观来看,天地自然中的山川,也属于有生命的整体。
一座完整的有生气的山,从横向来看有石脉、水脉、气脉等(参看《求救的龙脉》);纵向的土壤砂石也分表层、浅层、深层……如人皮毛、血肉、骨骼俱全。形成有机整体后,山才有可能草木茂盛,生机灵动,滋养作物和动物。(可见,山川的形成过程,与胎儿发育过程不无类似,只是孕育过程所需时间极为漫长。)
我认为,判断宜居地址的原理,就是借助各种参照物,外观山形,内判山脉的发育情况。
外观山形,可估计土质、水文、风力大小以及风的来向,从而选择防风之处;
(借助草木等参照物)内判山脉发育情况,可知山中水脉气脉的流注,生气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程度。【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由于气脉水脉流通,草木逐渐滋生,生物散发的热量、能量使地温、气温、湿度产生差异,且草木生长荣枯会产生光合作用、水分交换、养分腐殖质等,各种生物因此存活【内气萌生,穴暖而生万物】
此时再读这一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云:“深浅得乘,风水自成。”
——郭璞《葬经》
这里的【生气】,我理解为“富含养分、温度湿度适宜、利于生命发展的精微温融之气”。
【得水为上】我理解为,相比于藏风但无水,得水的环境更利于养分的交换和运输、从而更利于动植物生存繁衍。
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述前人论说,有谓
“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
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
气之止,有水以界之;
气之聚,无风以散之。
故曰要得水,要藏风。
又曰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又曰噫气惟能散生气;
又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
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云尔。
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余蕴矣。”
上段中“气”同上文的【生气】,而“气乃水之母,有气斯有水”一句中,“气”大约指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雨水的过程。
你猜到了吗?风水核心要义最精髓的一个字,就是——【气】。
最后引用史箴的一段话作为结论:
“风水”之义,盖为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的学术。
以上用现代语言把几本经典中关于风水定义的文言文翻译了一遍,加入了未央据实际观察所作的推演,观点尚未定论,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你的名字 藏着故事:风水的10个别称与典故
既然风水好 为啥富不了?
求救的龙脉
风水中 为何藏风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