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生日八字黄道十二宫
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生物物种,为了找出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万物的终极问题”的答案(the answer to life,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制造出一台名叫“深思”(Deep Thought)的超级电脑。“深思”耗费了750万年来计算,最终给出的答案是——42。
对于42这个答案,这个宇宙智慧生物并不满意,要求“深思”进一步给出解释,“深思”表示无法直接给出,但可以设计出一台更大的超级电脑来模拟与计算。这台超级电脑最终被制造了出来——就是地球。
以上情节来自于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1952-2023)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搭车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该小说于2023年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生命、宇宙以及万物的终极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是42,我也想不出来。但从上一篇开始,近期我的文章都将持续关注宇宙,关注物质与能量、时间与空间、生命与文明,这些终极的问题。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进行简单的解释作为铺垫,所以这一主题会持续几周,当然期间也许会穿插一些其他话题,但近期这个大的主题方向不会变。
上一篇文章提到,需要寻找一种外星人能够理解的时间概念,因为地球人使用的计时方法与地球自身的运动性质有关,但对外星人来说却是陌生的……本文将延续这一话题,谈一谈人类最先接触到的天文学内容:历法与计时——阴历,阳历、“生辰八字”、“黄道十二宫”。
年(year):代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天多一点,表现为四季的交替循环。“年”的概念,人们都比较熟悉,所以主要谈一下“月”。
月(month):代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29天多一点,表现为月亮的盈亏变化的循环(月相周期)。
在中国农历中,分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是符合月球运行规律的。而西方的公历中,“大月”31天,“小月”30天,将月球公转周期“私自”加上一天,虽然还叫“月”(month),但实际上与月球的运行没有关系了。
农历每月初一的时候,地球太阳月亮共线,而月球恰好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农历每月十五的时候,地球太阳月亮也共线,但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两侧,每月如此循环。正因为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特殊月球位置,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互相叠加或交替“拉扯”,使得这两天地球的潮汐现象在各月中是最大的。而公历由于没有按照月球实际运行情况设置“月”,便无法体现这个规律。
所以中国传统的农历是将太阳和月球的运行规律结合起来而制定的,比西方的公历更“科学”一些,但农历的每月平均就比公历少了一天,那每年就能少十几天,三年下来就少了一个月,所以农历每三年要补一个“闰月”称为“置闰”。西方公历为图“方便凑整”,“篡改”了月球运行规律,虽还称为“月”但有名无实了。
关于一年为何12个月?算是巧合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天,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9天,把两种运行规律结合到一起:1个地球公转周期最多只能放下12个月球公转周期,其实两种公转周期没有必然关系。
日(day):代表地球自转一周,表现为太阳东升西落的交替循环。
周(week):“一周七天”这个概念完全来源于西方文化和历史,没有任何自然规律与之对应作为依据,在中国古代就没有“星期”的说法。一周7天,所以一年大约52周。年、月、日都是自然形成的时间周期。但没有任何对应的自然事件是七天循环一次的。
“每周7天”是个很“奇怪”的安排,无法被一年365天或一个月30天整除。既然公历的“月”已经没有天文学的意义,所以也许可以设置为:每周有5天,其中上班3.5天,休息1.5天。每年固定有12个月,每月固定为30天即6周,但第一个月固定设置为35天即有7周。这样全年就有365天了。为了考虑“闰年”,每四年第一个月再增加一天到36天,即第一周为6天。一月第一周的5天或6天均为法定假期——庆祝新年。
现在说说“小时”(hour)、“分钟”(minute)和“秒”(second)。
“秒”起源于健康的成年男性的心率周期,“小时”和“分钟”的定义并无自然规律作为依据,纯粹人为设置。成年人的正常心率(heart rate)大概在60至100次每分钟(beats per minute,bpm),一般女性比男性快,年轻人比老年人快。
西方设定“一天有24小时”,但在中国古代,“一天”是分为12个“时辰”的。如此,每个时辰对应两个小时。
但在每个时辰之内,古代中国不再进行严格的时间间隔划分,中国没有类似“分钟”或“秒”的严格和精确的定义,通常用“片刻”“须臾”“一炷香”等模糊的形容词,作为比时辰更短的时间间隔的大致表述。
“世纪”(century)代表100年,并没有自然依据,在中国古代,60年作为一个循环,这与“干支纪年法”有关,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的最大公约数是60。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使用“干支纪法”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纪年和纪日是使用天干与地支进行搭配,每六十循环。纪月时,每月对应一个地支,但月的天干与年的天干有关。纪时,也是12个时辰正好对应12地支,但时的天干与日的天干有关。所以任何一个时间,相当于年、月、日、时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总共便是8个天干和地支,即“生辰八字”。
西方古代的历法使用“黄道十二宫”。古代西方人把天空中的恒星划分成一个个区域。地球绕太阳公转,本质是太阳不动地球动,但从地球上看,却是太阳在天空中,以远处众恒星(星座)为背景,在众星间缓慢地移动着。太阳在天空中一年转一个大圈,完成一个循环,叫做太阳周年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在天空中的路径,就是黄道。太阳在周年视运动中,即在黄道上运行的过程中,主要穿过了十二个星座。即“黄道十二宫”。
也许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惑,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确定。但实际上,背景的星空也是在随太阳同步运动东升西落的,所以,一天之内太阳在宇宙背景星空中的位置其实是相对不动的,但把时间跨度拉长到月,就能看到太阳与背景星空有相对运动。一年一次循环,其轨迹称为“黄道”,“黄道”在不同的时节月份经过不同的“星座”。我出生的月份正好在太阳运行到“水瓶座”的区域,所以我的星座是“水瓶座”。
可见,理论上,根据太阳目前正经过哪个星座,就可以判断一年中所在的月份。太阳在黄道上完成一个循环称为一个“恒星年”,太阳周年视运动是西方古人制订历法的依据。但如今,人们认识到“恒星年”与“回归年”不同,而以“回归年”制订历法。
“恒星年”,即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相对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作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恒星年只在天文学上使用,在历法中使用的称为“回归年”,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
“回归年”时长与“恒星年”时长相比有一点点差异,天文学中称为“岁差”,大约为20分钟。“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
但因为“回归年”相比“恒星年”更符合地球四季和气候的变化,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产生活直接相关,而“恒星年”并不实用,所以人类便以“回归年”作为制订历法的依据,但“恒星年”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下一篇文章开始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你觉得会是什么?